“V不C”结构的研究
1.“V不C”结构的本体研究
(1)“V不C”结构的句法研究
①结构的内部划分。
吕叔湘在《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次序问题》一文中将“V得C”与“V不C”并举,讨论了“V得/不C”结构的内部划分问题,指出“V得C”“V不C”相关词序排列的理据为“‘V得’接合之密胜于‘得C’而‘V不’接合之密远逊‘不C’”。即在吕叔湘的论述中,“V得C”的接合划分可为“V得/C”,而“V不C”的接合可划分为“V/不C”。这是目前找到的最早的关于“V不C”结构的研究成果。
②结构的部件分析,即对结构中的“V”“不”和“C”各个部件的特点进行分析。
A.…动词V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V的音节数量:刘月华认为“V得/不C”类可能补语中的V以单音节动词为多。若单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动词意义重合,一般使用单音节动词,如“吐不出来”(?“呕吐不出来”)、“考不好”(?“考试不好”)等。
二是V的词性:黄伯荣、廖序东认为,结果补语中的“V”不仅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沈清淮认为“V得/不C”中的“V”大多是动词,也有少部分形容词,同时指出当其在选择动词时,通常选择主要表示具体动作,且大多数为单音节的动词,如“坐、看、爬、钻”,有时也可选择表示状态的动词,如“死、醉、醒、病、漏”。段业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在现代汉语“V不C”结构中,除了自主动词可进入V位置外,还存在不少非自主动词入位V的情况,如“响不完(的鞭炮)”“(狂风)吹不倒”等。..
B.部件“不”的分析。讨论主要集中在其词性问题上,“不”究竟是助词、中缀还是否定副词。
认为“不”是独立的词:林焘在《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一文中认为这一类结构中的“不”是一个独立的词。
认为“不”是助词: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中认为现代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势结构中的“不”的词性为助词,表示不可能之意,与表示可能的“得”相对应。沈清淮也认为“V得/不C”中的“得”“不”是特殊的助词。
认为“不”是中缀:赵元任将“V不C”中的“不”看作中缀,认为当动词和补语都是自由的情况下,需要在二者之间加入“得”或“不”。史维国也认为“行动动词+得/不+可能补语”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得”“不”为中缀,能够表达较强的语法意义。
认为“不”是否定副词:持此类观点的论述可见陆志韦、杨建国、吴福祥等人的文章。
另外,潘晶虹认为,由于“V不C”结构属于有标记的语序,和其他逻辑表达式的语序不一致,可以把“不”视作一个标记词。
C.部件C的分析。关于C的词性分析,范继淹用“V得/不x”表达式代表动趋结构(其中“x”与“V得/不C”结构中的“C”大致相当),认为大多数趋向动词(除“开去”“起去”外)均可进入“x”的位置。从以上的讨论可知,学界对“V不C”结构中各个部件的性质和语言功能的讨论十分透彻。这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2)“V不C”结构的语义研究
①部件的语义分析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V的语义分析:张旺熹认为由于“V不C”结构的整体“企望义”特征主要来源于“V不C”中的动词V,故V具有[自主性]的语义特征。
二是关于C的语义分析:A.张旺熹认为“V不C”中的“C”具备[+目的性]语义,可以由趋向动词、形容词和一般动词充当,当其为趋向动词和积极形容词时,进入“V不C”结构的自由度较高。B.段业辉等在张旺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指出,“V不C”整体携带的“企望义”在深层次上其实是由于“预期”具有倾向性的缘故,因此构件C还需要具备…[+预期性(言者)]的语义特征。
②整体结构的语义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A.丁声树认为在“V得/不C”结构(作者称之为“补语的可能式”)中带“得”的格式是补语的肯定可能式,带“不”的格式是补语的否定可能式,这类结构分别表示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之意。B.刘月华认为“V得/不C”表达的语法意义为“非不愿也,实不能也”。C.张旺熹认为“V不C”结构整体的语义主要表达主观意愿上的“愿而不能”,核心意义包括企望义和可能义,并指出典型的“V不C”结构表达主观意志想要执行某种动作行为以实现某种目标,但由于存在某种客观原因(与主观意志相对)而使目标不能实现的意义。D.吴福祥认为“V不C”结构表达的主要是“不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的意义,同时指出表示实际结果的“V不C”在用于未然语境时变成悬想之可能,这一意义仅在特定语境中派生出来。
此外,王姝在刘月华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扩大了语料的收集范围,通过对“V不C”结构的不同情况进行考察得出表示“V不C”结构表示的是“状况不会发生”的意义。
(3)“V不C”结构的其他研究
还有学者对“V不C”结构进行了语音、语法化或词汇化等方面的研究。语音研究如林焘、范继淹、吕叔湘、黄伯荣、廖序东等。语法化研究如蒋绍愚、吴福祥等。崔贵兵则对“V不C”结构的词汇化做了专门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由于与本书的研究目的不直接相关,故不赘述。
2.“V不C”结构的应用研究
对“V不C”结构的应用研究,笔者关注的是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应用。通过回顾已有文献笔者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各学者通常是将“V得C”与“V不C”放在一起来研究留学生的习得问题,进行偏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张先亮、孙岚归纳总结出留学生在习得“V得/不C”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类:混淆“能/不能+VC”和“V得/不C”的差异;缺少“V得/不C”或“能/不能+VC”;“V得/不C”动词前状语误用;混淆“V得/不C”与特殊句式的差异。在分析了偏误类型的成因后,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李侠认为“V得C”“V不C”结构中的惯用结构,如:“V得来”“V不来”“V得过去”“V不过去”“V得了(liǎo)”…“V不了(liǎo)”,在意义方面通常由本义引申而来,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语法上存在不对称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借助词义的引申或句子成分的搭配及语境的阐释,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类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