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V不来”结构分层教学实践的初步验证

三、留学生“V不来”结构分层教学实践的初步验证

笔者选取了21位来自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中级班的留学生进行了“V不来”结构的分层教学实践。这些留学生正规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一年以上,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语法上处于从简单语法向复杂语法扩展的时期。

在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先根据使用频率选取了如下几个“V不来”结构,分别询问留学生是否知晓其意义。

“V不来1”:上不来、回不来、进不来;

“V不来2”:买不来、请不来、借不来;

“V不来3”:学不来、做不来、急不来;

“V不来4”:划不来、合不来、谈不来。

结果显示,在未讲解前,留学生仅了解“V不来1”的意义和基本使用方法,可见留学生对“V不来”结构的掌握程度并不高。

接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处于不同整合度上的且较为常用的“V不来”进行有层次的讲解。首先,已知晓的“V不来1”结构结合语言事实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其掌握。其次,重点帮助留学生理解“来”不仅可以表示物体的移动意义,还可表示其他意义。此部分着重讲解“V不来2”和“V不来3”表达的整体构式义,如:“V不来2”表“获取义”,“(金钱)买不来(幸福)”的意思是“(幸福)不能通过(金钱)换取”;“V不来3”表“完成义”,“(学不来)四川话里的发音”的意思是“不会发四川话里的某个音”,“(这件事情)急不来”的意思是“(这件事情)不会因为着急就能办成”。“V不来4”由于数量较少且已熟语化,故将“合不来”“划不来”等当作一个整体,主要通过造句的方式帮助留学生体会其意义。这种分层讲解的方法能够更系统地展现语法结构的全貌,让学习者意识到要结合语境理解结构的语义。

同时,在帮助留学生同学理解共同语中“V不来”的基础上,笔者亦向留学生们提示了在西南官话中同形的“V不来”结构的使用。笔者以“吃不来”为例,说明这类方言中的表达多指“吃不习惯”或“不喜欢吃”某一食物,留学生表示可以理解。

教学结束后,笔者再次询问是否能理解之前提到的“V不来”结构表达的意义,其中14位同学均表示可以理解,其中有1位同学通过讲解,从“学不来”类推出了“写不来”,可见分层次教学在帮助留学生识别部分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分层教学是在语法结构本体研究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方法,这表明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本体研究,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中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班内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同时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本试验仅为初步测试,范围较小,测试方法和内容也比较单一,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试验中各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