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 结
本章主要考察了留学生使用“V不来”结构的大致情况,并结合相关理论得出了一些教学启示。现小结如下:
第一,从整体的数据统计上看,留学生HSK作文中使用“V不来”结构的情况比较少,总共收集到19条合法语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中共收集到35条合法语料。从留学生使用的“V不来”结构看其整合度高低分布,位于低整合度的“V不来1”及高整合度的“V不来4”使用最多,分别有26例和15例;次低整合度“V不来2”和次高整合度“V不来3”使用较少,分别有5例和8例。用例数量显示“V不来”结构的整合度与留学生对该结构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留学生对“V不来”结构掌握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①“V不来”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其他“V不C”结构而言,使用频率偏低,然而例如“这件事是急不来的”这样的表述又出自HSK考试题库中,因此亦有必要向留学生讲解此结构的相关特点,帮助其理解;②从语言本体上看,留学生对“来”的语义特征掌握度还不高,尤其对虚化程度次高不表示物体位移的意义不甚了解;③在语言习得方面,一般是形义透明度高的先习得,或倾向于结构的整体习得,故“V不来1”和“V不来4”的习得效果要好于“V不来2”和“V不来3”。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变化之中。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局限于对外汉语教材,要多关注汉语的变化发展和相关的本体研究,将研究成果和课本相联系,这样才能切实地让留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汉语。
第三,对“V不来”结构的教学而言,以需求为主,遵循逐层习得和分层习得的原则,并应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认知输入输出,包括提高语言本体的输入输出频率以及重视外部的语言环境等,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两方面。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到留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面对汉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从简单易接受的内容开始,讲解“V不来1”和“V不来4”,学生理解并掌握后再利用例句引入其他类型的“V不来”。面对汉语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减少对结构的讲解,多用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除了在课堂上为留学生提供一个汉语环境,教师还要设计课后任务鼓励学生多交流。语言学习中输入和输出两者也不可偏废,教师要设计活动让留学生多使用相关的语法结构造句,并在此过程中纠错和引导,帮助留学生能够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此外,也应适当关注情绪或情感因素在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影响。
【注释】
[1]其中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45条,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语料138条(包括书面语语料126条、口语语料12条)。
[2]筛选后的语料包括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19条,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语料共35条(包括书面语语料29条、口语语料6条)。
[3]李艳玲:《对英、美留学生“来”和“去”习得过程的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34页。
[4]Hatch, E. Psycholinguistics: 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3.
[5]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2015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