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来”的语义特征:客观能性与主观能性

(二)“V不来”的语义特征:客观能性与主观能性

前文描写了“V不来”结构中“来”这一构件的语义,也留下了关于部件V应具备什么样的语义特征的疑问。本小节将就整个结构的语义作进一步的讨论,同时尝试解答之前的问题。

吕叔湘指出:“得字之表可能,又可判别‘可’与‘能’之二义。能与不能,以行事者自身之能力而言;可与不可,则取决于外在之势力。”[12]即吕叔湘先生认为“可能”之“可”表客观,“可能”之“能”表主观,这是对可能补语大类所表示的意义十分经典的描述。对“V得/不C”这类具体的结构,刘月华、吴福祥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描写,指出这一类“可能补语”表示的是“主客体条件能够容许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趋向”之意。

宋玉柱将“V不了(音liǎo,下同)”和“V不来”对举,认为一些“V不来”格式表达的意义和“V不了”类似,例如“吃不来(饭)”是(因为饭不好吃等原因)“不想吃”,“听不来”是“不想听”的意思,这的确是“V不了”和“V不来”两种结构在意义上相近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语料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后,笔者认为,“V不了”和“V不来”结构虽然都能够表达能性意义,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即:“V不了”多用于表示客观能性意义,指“在某种客观条件下对出现某种结果或状态进行否定”;“V不来”也可表达客观能性意义,但这一结构更多的是表达主观能性意义,指“说话人对某种结果或状态能否实现的主观评判”。先以“V不了”结构为例来看:

(44)瓢泼大雨下了一整天,我们去不了教堂,这样约瑟夫就不得不召集大家在阁楼里读经。(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45)学校找到乡、村领导,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钱!仅靠4000元,根本盖不了3间教室。”(《人民日报》1991年3月23日)

(46)然后他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民党已再度挑起内战,“战争的风雨一时也许停不了”,要我们做好长期埋伏的准备,“打持久战”。(麦家/《暗算》)

例(44)中提到的“我们”“去不了”教堂的原因是“瓢泼大雨下了一整天”,属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例(45)中教室“盖不了”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没有钱”,也是客观因素的限制;例(46)中战争“停不了”的原因是“国民党再度挑起内战”,同样是因为客观现实因素。以上例句中的“V不了”结构均是对客观能性的表达。

再将“V不了”结构和“V不来”结构结合起来试做分析:…

(47)最重要的是那里与世隔绝,因为信号很差看不了电视,报纸也只有延迟一天的。(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48)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这些人学习了四个月就想当医生、看毛病,人家学习了八九年还看不来毛病呢!”(《人民日报》1968年9月15日)

(49)因为我单纯、坦白、不懂人情世故,不会讨好别人,耍不来花招,玩不来手法,走不了“光宗耀祖,青云直.........上”的大道。(巴金/《随想录》)

例(47)中“看不了电视”的原因是“信号很差”,这是一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例(48)中(医生)“看不来病”指的是(医生)看病的能力还不够,是对其能力、水平的一种检视和评价,此两例中的例(47)和前文例(44)(45)相同,表示的是客观现实因素;例(48)表示的则是主观因素,二者在表达主、客观能性意义上存在着差异。再看例(49),一个例句中同时出现了“V不来”和“V不了”,更能够体会出“V不来”和“V不了”所表达的主观能性和客观能性的差别:“我”认为自己“耍不来花招”和“玩不来手法”是说话人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而“我”因此“走不了大道”则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以致行动无法完成,这个条件是由“我”不擅长“耍花招”“玩手法”的主观因素转变而来的,但其转变后即成为了一种外在因素限制了“我”走上“‘光宗耀祖,青云直上’的大道”的可能。故例句(49)中的“耍不来花招”和“玩不来手法”表达的属于主观能性,“走不了‘光宗耀祖,青云直上’的大道”表达的属于客观能性,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根据以上对不同表达式的举例及其分析,笔者大致总结出了“V不来”和“V不了”结构在意义表达上的区别:“V不来”结构多表主观能性意义,主要呈现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判断或评价,可以是对某人能力或水平的判断(如“耍不来花招”),也可以是对某种状态、某种现象的评价(如“我跟他谈不来”“情人节一枝玫瑰花五十元钱,真划不来”);“V不了”结构则多表达与对客观条件或因素的限制有关的客观能性意义,如例(44)(45)中的“去不了(教堂)”“盖不了(教室)”…分别是“瓢泼大雨下了一整天”和“没有钱”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V不来”结构也可以表达客观能性意义,只是占比相对较少。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可完全表达客观能性意义的“V不来”结构除前文论述的“客观趋向动词+不来”(“上不来”“下不来”“进不来”“出不来”“过不来”“回不来”“起不来”)外,另有“搬不来”“抬不来”“赶不来”3例,两类加起来一共10例用例,仅占本书统计的“单音节V+不来”结构的8.7%。[13]“双音节V+不来”结构表达客观能性意义有“调拨不来”“周转不来”,数量也相对较少。对“V不了”结构而言,虽然“当否定来自客观因素时,用‘V不了’结构;当否定来自主观因素时,使用‘不能V’结构”[14],…但“V不了”偶尔也可表达主观方面的意义,如“跳绳特别累,用不了三天你就能瘦一圈”,表达的就是说话人对命题的一种主观判断。

因此,笔者以图1表示“V不了”结构和“V不来”结构在表示能性意义上的差别:

图1 “V不了”与“V不来”能性意义区别图示

说明:图中实线表示“V不了”结构以表达客观能性意义为主,“V不来”结构以表达主观能性意义为主;虚线表示“V不了”结构可表达(相对而言较少)的主观能性意义,“V不来”结构可表达(相对而言较少的)客观能性意义。

通过前文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取出一个检验格式来识别并检验“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二者之间的区别。相关检验格式可见表2:

表2 “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检验格式

说明:表中“V不了”和“V不来”按其表示的主客观能性意义的强弱顺序排列,强者在前,弱者在后。

如表2所示,能够进入“因为+客观现实条件,所以{V不了/V不来}”检验格式的表客观能性,如前文“V不了”结构的例(44):

(44)瓢泼大雨下了一整天,我们去不了教堂,这样约瑟夫就不得不召集大家在阁楼里读经。(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检验:“因为+客观现实条件【下雨】,所以(我们){去不了}(教堂)”。

同样,表达客观能性意义的“V不来”结构也可进入此检验格式,如前文例(10):

(10)那是几间平房,室内冷飕飕的。摸摸暖气片,冰冰凉。原来这里位于暖气管道末端,热气过不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6日]

检验:“因为+客观现实条件【房间处在暖气管道末端】,所以(热气){过不来}”。

以上例句表达的都是由于受到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不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情况。

那么,能够进入“因为+主观判断评价,所以{V不来/V不了}”检验格式(其中“主观判断评价”分为“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价”)的,表达的即是主观能性意义,如前文例(48)[15]

(48)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这些人学习了四个月就想当医生、看毛病,人家学习了八九年还看不来毛病呢!”(《人民日报》1968年9月15日)

检验:“因为+主观判断【当医生的门槛非常高,学习八九年都还不够】,所以(只学习四个月肯定){看不来}(毛病)”。

显然,例(48)的表达带有明显的说话人的主观印记,是说话人对“这些人”不够资格称之为“医生”的主观认定。

又如:

(50)但杨百顺不喜欢做豆腐。不喜欢做豆腐不是跟豆腐有仇,而是跟做豆腐的老杨合不来,……从心底看不上老杨。(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检验:“因为+主观评价【看不起老杨】,所以(和老杨){合不来}”。

例(50)中的“合不来”即是“杨百顺”对于“老杨”之间交际状态的一种主观评价。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在“主观判断”中,有时还会出现“若是”“万一”等表假设的词,以辅助说话人得出“所以{V不来}”的结论。如:

(51)“……,再说,消息若是传到杀害风尘双侠的凶手耳中,就引不来他们了,……”(金康/《武林痴小子》)

(52)这儿外来商贩太多,又吵又脏,居民意见很大。街道堵塞,万一出点什么事,急救车都过不来。(《人民日报》1999年8月30日)

例(51)中的“若是”即是一种假设,说话人假定了某种条件后得出了“V不来”的结论,同样可以用检验格式来说明:“【假设:消息传入凶手耳中】,因为+主观判断【凶手得到消息后不会出现】,所以(凶手){引不来}”;例(52)中的“万一”表“出事”的假设,以检验格式说明即是“【假设:拥堵的街道出了意外】,因为+主观判断【急救车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移动】,所以(急救车){过不来}”。

我们还可以运用此检验格式来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

(53)在那之后,这些强盗就变得更残暴了。他们相当严密地监视着图克区,现在人们进不去也出不来。(托尔金/《魔戒全集》)

检验:“因为+客观现实条件【他们严密地监视着图克区】,所以(人们){出不来}”,表达客观能性意义。

(54)渐渐谈到了伙食,歪面孔老婆诉苦道:“姚先生,明天你派别人弄饭菜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我弄不来呀!”(茅盾/《锻炼》)

检验:“因为+主观评价【自己做菜能力不足】,所以{弄不来}(饭菜)”,表达主观能性意义。

(55)尽管心焦,黄源浩始终明白,钻研技术是急不来的。而只有技术的根基打得牢固,公司才能够走得更快、更稳。(《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检验:“因为+主观判断【公司的发展要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所以(钻研技术){急不来}”,表达主观能性意义。

通过提取检验格式,“V不来”结构所表达的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展示。据此,笔者将以“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为基石,考察语料中不同的“V不来”结构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沿袭前文讨论的路子,笔者将“V不来”结构的语义特征分为[+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两类,其中[+客观能性]类主要体现[+条件]的语义特征,表示“客观条件不容许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趋向”;[+主观能性]类中划分了[+判断][+评价]的语义特征,其中[+评价]语义特征又分为[+指内评价]和[+指外评价],共三个语义类别,将结合具体例句分别加以说明。

1.[+客观能性(条件)]语义特征

笔者将“趋向动词+不来”及“位移动词+不来”的“V不来”结构概括为[+客观能性(条件)]的类,具体体现[+位移][+方向][+空间]的语义特征。即在这一类“V不来”结构中,客体(主体)在方向上或空间上是可移动的,但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影响或限制,结果未能实现。

(56)衡阳是湖南南部的小城市,位在五岳之一的衡山南方,它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是军事上坚强的据点,跨骑粤汉铁路,敌人根本进不来。(林语堂/《风声鹤唳》)([+位移][+方向])

(57)这天,王永义正在指挥职工紧张施工,运送混凝土的卡车却因交通堵塞,过不来了。断桩的情况发生了。(《人民日报》1996年7月24日)([+位移][+方向])

(58)我通常坐的是藤椅,没有扶手我就起不来。太阳间里光线好,靠窗放有一架缝纫机,我常常想,不要桌子,在这里写字也行。(巴金/《随想录》)([+位移] [+空间])

以上例句中的“敌人”“卡车”和“我”是移动主体,在空间上可移动,但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主体移动的结果均未能实现。例(56)和例(57)中“敌人进不来”和“卡车过不来”的客观限制条件和交通运输有关,例(58)“我起不来”的客观限制条件是“椅子没有扶手”,都是客观能性意义的表达。

2.[+主观能性(判断)]语义特征…

这一类“V不来”结构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的认识,或是对命题真值的判断。

(59)这些改革,对于发展农村建设事业,将会起重要作用。农村急需的人才,现在存在着“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状况。(《人民日报》1983年4月16日)

(60)要不是离得天南海北,我真想聘你当个顾问。不过,这司局级的顾问,月薪没五六千,只怕聘不来。(柳建伟/《英雄时代》)

(61)面对羞辱,林鸣彻底醒悟:核心技术买不回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日)

这一类“V不来”包含了说话人对客观因素的少许考量,并对命题真值作出判断,但落脚点仍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例如:(59)“招不来”“人才”是说话人基于某种原因和现实情况得出的结论;例(60)说话人认为“聘不来”人才的原因在于薪资低的客观条件限制;例(61)中“求不来”核心技术也是说话人对这一命题作出的判断。

3.[+主观能性(评价)]语义特征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书发现,表示“[+主观能性(评价)]语义特征”中的评价有两种:一是说话者对评价对象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等的评价;二是说话者对评价对象能力、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评价。我们将前者称为“[+主观能性(指内评价)]的语义特征”,后者称为“[+主观能性(指外评价)]的语义特征”。

“指内评价”的意义主要是表达说话人对内在能力、水平等的评价或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这一类“V不来”结构语义体现的客观因素相对而言比较少。

(62)这是他独有的,别人学不来的。同朱旭交往,你会觉得这是个相当随和的老者,思维缜密,从容大度。(《人民日报》1954年4月22日)

(63)我懂得太少了。我最后不得不告诉她:“这不过是从那个学者朋友口中听来的,我还讲不来。”(张炜/《你在高原》)

(64)“……什么足球赛哪个班踢赢了,什么物理老师跌下楼梯住院了,全是些无聊透顶的玩意儿。不是诗,诗我可写不来。”(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例(62)中的“学不来”表达的是说话人认为“他”独有的某物难能可贵,别人难以轻易学得,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一种评价;例(63)的“讲不来”则明显是说话人对自身水平的认识;例(64)的“写不来”表达的是“我”不会写诗,能力不够的自我评价。以上三例均体现出了[+主观能性(指内评价)]的意义。

“指外评价”是指对自身能力或水平以外的评价,和[+主观能性(指内评价)]类的“V不来”结构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主观能性(指外评价)]多是说话人对某种状态或某一情况的自主评价,且具有更加浓厚的主观意味,即使存在客观条件,也通常被说话人所忽略。

(65)亲爱的,他们都是些冬烘先生,不论什么事,你和他们都谈不上几句。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一概谈不来。(莫泊桑/《漂亮朋友》)

(66)可是想想他身上剩了四五十块钱,只能买几斤木耳,跑一回上海实在划不来。(路遥/《平凡的世界》)

(67)他绰号叫‘牙签’,意思是说他有缝会钻。学生时代,就善于社交跑上层。我们思想上也合不来。(王火/《战争和人》)

例(65)表达的是说话人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一种评价,认为“凡事我们喜欢的,他们一概谈不来”,主观意味非常浓厚;例(66)中说话人认为“跑一回上海划不来”的原因是出于对自身经济条件的考虑,觉得自己手头并不宽裕,且认为买来的“木耳”数量并不多——这样的买卖实在“划不来”;例(67)中说话人则并未提及“他”的其他品质,只认为“有缝会钻”的“他”和自己在“思想上合不来”,表现出了说话人一种非常主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V不来”结构的语义特征可通过表3直观地表示:

表3 “V不来”结构的语义特征分类[16]

在这里我们也可更加全面地把握V的特性,从语法功能的分类上来看,V可以是动作动词、及物动词、趋向动词中的客观趋向动词等;从语义特征上看,“V不来”结构能够表达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当“V不来”结构表达客观能性意义时,可与趋向动词结合,但其分类中只有表客观的趋向动词才可入位V的位置,原因即在于语义搭配的需要,只有这部分趋向动词的语义和表客观能性意义的“V不来”相匹配,其他表主观的和兼表主客观的趋向动词与之结合都会产生语义上的冲突。当“V不来”结构表达主观能性意义时,带有主观性语义特征的动词可入位V的位置,即使有一些动词虽无主观性语义特征(如请、招、写等),在整个结构表主观能性意义的统摄下,仍可被赋予并使之带有主观性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