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本章主要描写和分析了“V不来”结构的构成部件、结构整体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现小结如下:
第一,“V不来”结构中的动词V以单音节为主,可以是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和少量的心理动词。某些离合词离析形式为“V+补语(不来)+O”时,其离析形式的前半部分与“V不来”结构具有一致性。“V不来”结构中的“不”词性为否定副词,和“V得来”中属结构助词的“得”词性不一致,原因在于“V不来”中的“不”在结构中承载具体实在的否定意义。“V不来”结构中的“来”在语义上比较复杂,笔者根据其原本表示的“趋向义”程度高低分为四类:趋向义程度高,语义凸显[+空间][+方向];趋向义程度次高,语义具备[+获取]特征;趋向义程度次低,语义引申为表动作[+完成];趋向义程度低的“来”已基本不再表示物体的移动或趋向。
第二,“V不来”结构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作谓语和定语,其中作定语的“V不来”结构后常带“的”字。但并非所有带“的”字的“V不来”结构都可作定语,仅限于已经熟语化了的“V不来”。“V不来”结构也可作补语,但作补语时,对能性意义的表达会转为对情态的描述,成为结果补语或状态补语。
第三,“V不来”结构的语义特征主要包括[+客观能性]及[+主观能性]两个方面,其中[+客观能性]主要包括[+条件],[+主观能性]主要包括[+判断][+评价],[+评价]又包括[+指内评价]和[+指外评价]。“V不来”结构的语义特征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存在相关性,当“来”的趋向义被弱化时,带有主观性语义的动词有机会进入“V不来”结构当中。
第四,“V不来”结构主观性语义凸显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具备低及物性特征,二是对多表示说话人意愿、判断等这类非现实句的句式选择偏好,三是口语化风格的倾向。
【注释】
[1]表1中的统计数据来源于笔者筛选后的合法语料,动词用例的具体情况详见附录1。
[2]吕叔湘先生曾将“V不C”结构划分为“V/不C”,本书受此启发将结构松散的“V不来”结构划分为“V‖不‖来”,在这种层次划分中,“来”须保留或部分保留趋向义。
[3]分类参照杨文全主编《现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3页。
[4]对趋向动词的分类引自杨文全主编《现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4页。
[5]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可插入“不来”构成表能性的“V+不来”结构,如“结婚”,可离析为“结不成婚”或“结不了婚”,但不可插入“不来”,说成“结不来婚”。
[6]林焘:《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页。
[7]林焘:《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页。
[8][+/-]表示补语C对应的情况有可能出现,[-]表示补语C所对应的情况未出现(b-f同)。
[9]沈清淮:《可能性述补结构的语义分析与比较》,重庆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第34页。
[10]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8页。
[11]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第19页。
[12]吕叔湘:《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吕叔湘全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7页。
[13]本书统计的可入位“V不来”结构的单音节动词共115个。
[14]陆意:《“V不了2”与“不能V”语义句法语用对比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23期,第89页。
[15]由于本书研究对象为“V不来”结构,故接下来的讨论将以“V不来”结构为主。
[16]此处“评价”语义特征下分的“指内”和“指外”即分别指代文中论述的[+主观能性(指内评价)][+主观能性(指外评价)]。
[17]原文表述为:“the speaker’s attitude and feeling towards and the ‘ego’left in what he is speaking”,详见Lyons, 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quor,Ergo Sum?”in: R. J. Jarvella, & W. Klein (Eds.), Sp 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 (pp. 101-124). Chichester &New York: John Wiley, 1982.
[1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第268页。
[19]这十个参数分别是:1.参与者:两个或多个参与者 一个参与者;2.动作性:动作 非动作;3.体貌:完成 未完成;4.瞬时性:瞬时 非瞬时;5.意愿性:意志 非意志;6.肯定性:肯定否定;7.语态:现实 非现实;8.施事性:高施事性 低施事性;9.宾语受影响性:宾语完全受影响 宾语不受影响;10.宾语的个体性:宾语的个体性高 宾语的个体性低。表述中箭头左表示高及物性特征,箭头右表示低及物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