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与语料分析

(一)数据统计与语料分析

1.数据统计

在留学生的“V不来”结构使用中,单、双音节V都有入位“V不来”的情况,笔者将留学生使用“V不来”结构的使用作了统计,能更加直观地看出他们对这一结构的习得或掌握情况,表9所示,在留学生所使用的“V不来”结构中,单音节V的使用也多于双音节V:前者共计11种用法,如“下不来、过不来”等,后者共计…“应付不来、解释不来、适应不来”3种用法。

表9 外国留学生使用“V不来”结构情况统计

黎凤在《汉语能性结构否定式及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中认为像“(爸爸)应付不来(我的学费)”是留学生表达混乱的偏误使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爸爸)付不起(我的学费)”。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应付”可表“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的意思,从“解决(我的)学费问题”上看,“应付不来(学费)”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且在HSK原文标注中也并未提示表达错误,因此,笔者也将这一表达纳入了统计范围。

笔者在前文中分析了“V不来”结构的整合度高低,从整合程度上来说,由于“V不来1”的整合度较低,各部分语义并未虚化,结构的意义可被推导出来,对留学生而言习得较为顺利,掌握情况比较好。同时,“V不来4”由于有部分已经熟语化,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留学生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因而留学生中“V不来”结构的使用在整合度分布上呈U形,见图6。

图6 外国留学生使用“V不来”结构的整合度高低分布

据图6所示,低整合度的“V不来1”的使用在留学生中最多(共有26条语料),其次为高整合度的“V不来4”(15条语料),使用较少的为次低整合度“V不来2”(5条语料)以及次高整合度“V不来3”(8条语料)。其中尤其是次低整合度的“V不来2”,在笔者收集到的语料中仅出现了两种组合(“买不来”和“换不来”)。笔者推测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已有研究显示留学生对词义的习得是有顺序的,而“V不来”这样的结构类型也因整合程度的高低存在习得的先后顺序。同时,留学生的习得情况也与目的语的词义性质有关,面对纷繁复杂的义项,留学生通常是从基本义开始,逐渐过渡到抽象意义。[3]对“V不来”结构而言,“V不来2”中的“来”仅保留了部分“趋向义”,整体结构具备“获得义”;“V不来3”中的“来”基本不具备“趋向义”,整体结构表示“完成义”。从意义上看,“V不来2”和“V不来3”中“来”的语义虚化不及“V不来4”,语义具体又不及“V不来1”,因此语义透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对这两个层级中“V不来”的理解和使用。

2.具体语料分析

从数据统计来看,留学生使用“V不来”结构的数量并不算多,要继续探讨其原因,需要就其掌握的情况,如是否存在偏误、使用语境是否恰当等进行考察。接下来,就留学生语料中的部分具体语料开展分析:

(1)我认识的一个人出了交通事故,医生说,他是永远起不来{CQ了}。(HSK语料库)

HSK作文语料库中有4例“起不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有17例书面语和3例口语“起不来”,共24例,占所搜集语料的44.4%。这24例中唯有一例存在表述问题,即例(1)。“起不来”的语义整合度较低,属于“V不来1”类,可从各成分语义推知整个结构的意义。“起”在字典中的第一个义项是“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是例词,从留学生语料看他们理解的“起不来”通常是指早上睡觉起床困难。例(1)指交通事故后没有办法像之前一样站起来行走。句末加上“了”,从句法角度上看这个句子没有问题,但将“起不来”改为“站不起来”更合适。

(2)我{CJ+sy生长}在父亲的身边的时候我和我父亲合不来,[BC。]因为我不太喜欢我爸爸的教育思想。(HSK语料库)

HSK作文语料库有6例“合不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有4例书面语和2例口语“合不来”,共12例,占总数的22.2%。“合不来”的语义整合度较高,属于“V不来4”类,通常作为一个整体理解,表示“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对于这类已经成固定用法的结构,留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所以习得情况较好。

(3)……我扔下课本,目中无人,大摇大摆地由教室{CC课室}里走了出来,扔下给我奚落得苍[F苍]白着脸的老师在四十多名学生的面前下不来台{CC扯不下脸来}……(HSK语料库)

搜集的语料中只有一例“下不来”,而且此例是将留学生写的“扯不下脸来”修改为“下不来台”。“下不来”的语义整合度低,属于“V不来1”类。如果只是依据字面义,与“上来”相对应的“下来”表从高处到低处,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理解,但“下不来”的语义整合度在逐步提高,衍生出“在人前受窘”的语义。留学生没有整体习得“下不来”,因此在表达老师的尴尬处境时选用了不太恰当的“扯不下脸来”。从所搜集的语料看,留学生尚未习得这类整合度较高的“下不来”。对于这类语义整合度处于不同等级的语法结构,教师要选取典型例句分门别类讲解。

(4)虽然父亲和母亲从未吵架可是因为他们基本上很谈{[不来]}而母亲不喜欢父亲的习惯,我在小学二年级时,他们俩就离了婚。(暨南大学语料库)

“谈不来”在两类语料库中各有1例。例(4)中“谈不来”指父母双方话不投机,属于高整合度的“V不来4”,容易被留学生整体习得。从例句可以读出留学生理解了“谈不来”的语义,使用时前加表程度的“很”,但“基本上”显得多余。

(5)但是,没过多久,山下的人也过{CJX}不来了。(HSK语料库)

“过不来”在所搜集语料中仅有一例,这例还出现了语序错误,实际并不是本书研究的“V不来”结构。“过不来”是意愿上想过来,但由于客观原因没办法过来。“不过来”是主观意愿上不来。两个短语的区别就在于主体的意愿。“过不来”属于“V不来1”,留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习得,但是这里却出现错误。这说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知识点是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并纠错,让学生在写正确句子的基础上写作。

(6)……随着产业化的开展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成功,我们失去了很多用钱买不来{CC不还}的东西。(HSK语料库)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料库中有2例使用正确的“买不来”,例(6)则是一个错误用例。“买不来”属于次低整合度的“V不来2”,表达的语义较实。留学生想要表达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但错写成“买不还”。如果这例不是笔误造成,那就说明该留学生尚未习得“V不来”结构。

(7)……我想了好多好多,也曾经想过要主动跟他聊聊,接近他可是终于还是做{[不来]}。(暨大语料库)

“做不来”属于次高整合度的“V不来3”,表达主体不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例(7)指“我”到最后都没有主动接近他。“做不来”和“终于”语义上有矛盾,“终于”多用于达到希望的成果,“做不来”却是与主体希望相反的结果。这说明掌握“V不来3”的语义和适用环境对留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在讲解这类“V不来”时必须结合语境,利用不同类型例句帮助留学生理解语法结构的语义,明确该结构和其他语法单位的适配度。

除了单音节动词的“V不来”结构,所搜集语料中还有3例双音节动词的“V不来”,留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此外,留学生语料中还有1例包含“V不来”,但该结构在句中的语义难以明确。

(8)就连自己吃过饭的碗碟,也自己动手洗、就怕没人在的时候,连自己的碗筷也洗不来了。(HSK语料库)

(9)这么多衣服我已经洗不来了,你别再拿脏衣服了!(自造句)

(10)小龙虾和螃蟹之类的,我可洗不来。(自造句)

BCC文学和报刊语料库中没有“洗不来”用例,但“洗不来”的语义整合度较低,容易理解。例(9)“洗不来”指脏衣服数量多,在这段时间里洗不完,“我”具备洗衣服的能力但是目前工作量太大没办法完成。例(10)“洗不来”指“我”做不到或是没有能力去洗小龙虾和螃蟹。从两例自造句可知,“洗不来”既可以表达主体具备洗的能力,又能表达主体不具备洗的能力,这和具体语境有关。对汉语母语者而言,虽然“洗不来”有对看似矛盾的语义,但在完整的语言环境中极易区分,然而这类词组会让留学生产生混淆。例(8)“洗不来”不是指主体不会洗碗筷也不是碗筷太多没时间洗,整个结构表达的语义不明确。

以上是对本书所搜集的留学生“V不来”结构的具体分析与讨论,从有限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第一,留学生对不同整合度的“V不来”结构的掌握情况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作详细分析;第二,留学生对语法结构的习得要经历接触—学习—使用—纠错—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在目的语语境中进行,留学生的习得情况将会更好,理想的状态是呈螺旋式的上升;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语法点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有些“V不来”结构的语义容易理解,但留学生使用时还是会出现错误,这说明习得尚未完成,还需要教师及时纠错并进行巩固练习。另外,还有些“V不来”结构的语义较难理解,在不同语境语义表现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拘泥于结构的语义,而应用典型的例句引导留学生理解,再通过造句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