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 作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2]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79年。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8]刘月华,潘文娱,故:《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9]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修订本),科学出版社,1964年。
[10]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56年。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
[1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5]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学林出版社,2016年。
[16]杨文全主编:《现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张旺熹:《汉语特殊句式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
[1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20][美]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22]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
[23]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24]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论集》(第3辑),中华书局,1959年。
二、论 文
[1]段业辉,刘树晟,张怡春:《动补情态否定构式与“不”字否定构式的比较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范继淹:《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中国语文》,1963年第2期。
[3]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4]古岳:《试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5]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6]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华紫武:《桐城方言中的“V得(不)来”结构》,《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9]李建国,边兴昌:《普通话——方言的互动变异与对外汉语教学》,《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0]李泉,柳茜:《留学生第二课堂:地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学习——基于常态汉语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
[11]李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V得C”与“V不C”类惯用结构》,《语文知识》,2010年第1期。
[12]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0期。
[13]陆意:《“V不了2”与“不能V”语义句法语用对比分析》,《语文学刊》,2009年第12期。
[14]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15]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语文研究》,1997年第3期。
[16]茅维:《云南方言否定副词及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3期。
[17]潘晶虹,何亮:《论“不”在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语法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安康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8]邱晓玫:《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科教文汇》,2011年第9期。
[19]杉村博文,沙野译:《V得C、能VC、能V得C》,《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
[2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21]沈清淮:《可能性述补结构的语义分析与比较》,《重庆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22]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2013年第2期。
[23]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
[24]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25]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汉语学习》,2003年第4期。
[26]史维国:《说可能补语前不能加修饰语》,《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
[27]史有为:《“来”“看”小补》,《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28]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
[29]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0期。
[30]王姝:《也谈“V不C”结构的语法意义》,《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1]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32]吴应辉:《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3期。
[33]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34]徐静茜:《也谈“V得来”“V不来”》,《汉语学习》,1986年第2期。
[35]徐义志:《及物性与语言的主观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36]于海阔:《普通话和方言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7]宋玉柱:《“V得来”“V不来”》,《汉语学习》,1985年第6期。
[38]宋玉柱:《〈“V得来”“V不来”〉小补》,《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39]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0]张先亮,孙岚:《留学生习得能否式“V得/不C”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汉语学习》,2010年第5期。
[41]张雪平:《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42]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43]周红:《“V得/不来”结构的能性类别及其语义演变》,《语言研究集刊》,2018年第3期。
[44]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45]朱琳:《汉语作格结构的及物性和主观性》,《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46]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7]黎凤:《汉语能性结构否定式及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8]马优:《二语习得情感因素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9]王铁利:《现代汉语离合词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50]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1]吴杭:《“V得/不来”格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52]Ellis,…Nick…C.…Frequency…Effects…in…Language…Processing.…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2(2).…
[53]Fauconnier,…G.…and…Tuner,…M.…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Cognitive…Science,…1998(2).
[54]Hopper,…P.…J.…and…Thompson,…S.…A.…Transitivity…in…grammar…and…discourse.…Language,…1980(56).
[55]Richard,…W.…S.…The…Role…of…Consciousness…in…Second…Language…Learning[J].…Applied…Linguistics,…1990(11).
[56]Susan…M.…Gass…&…Alison…Mackey.…FREQUENCY…EFFECT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Complex…Picture.…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