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的使用

(一)…术语的使用

因研究角度的差异,不同学者在“V得/不C”结构的术语使用上也不尽相同。

刘月华称其为“可能补语”,丁声树称其为“补语的可能式”,吴福祥称其为“能性述补结构”。张旺熹在《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一书中提到对此类结构不同术语的使用“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名词术语的差别,其实它反映了人们对‘V得/不C’结构在汉语语法系统(尤其是补语系统)中的地位有不同的认识。”[6]由于认识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术语,其解释都是合理的,而本书拟采用吴福祥提出的“能性述补结构”名称,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能性”的概念解释,吴福祥指出“能性”是一个内涵繁杂的语义概念,至少包含五个语义次类,分别是:

(1)表示具备实现某种动作/结果的主观能力(记作“可能[+能力]”)

例句:

听见炮音,武震能辨出距离多远。

骆驼可以好几天不吃东西。

他会说法语。

(2)表示具备实现某种动作/结果的客观条件(记作“可能[+条件]”)

例句:

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这间屋子能住四个人。

(3)表示对一命题的或然性的肯定(记作“可能[+或然性]”)

例句:

天这么晚了,他能来吗?

看样子会下雨。

可能找着了。

(4)表示情理上许可(记作“可能[+许可]”)

例句:

你可以告诉他这道题该怎么做,可是不能告诉他答案。

他可以去,你也可以去。

(5)表示准许(记作“可能[+准许]”)

例句:

我可以进来吗?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能动。

吴福祥认为“能”是能性助词范畴中最具有原型特征的典型成员,能够全部涵盖上述五种语义类别,是理想的比较项。[7]笔者认同这一观点,故将本书研究对象“V不来”置于其“能性”范畴内。

同时,笔者想要指出的是,由于吴福祥提出的“能性”概念涵盖面较广,而本书的研究对象“V不来”结构并不具备以上全部五个语义次类(“V不来”结构没有表示“许可”或“准许”的语义)。因而本书的做法是:在借鉴吴福祥的“能性”概念基础上,结合“V不来”结构自身的语义特征,将其表达的能性意义主要分为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客观能性意义是指“在某种客观条件下对出现某种结果或状态进行否定”,主观能性意义是指“说话人对某种结果或状态能否实现的主观评判”。后文将会结合相关语料实例对“V不来”结构所表达的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第二,笔者认为“能性述补结构”从字面上来讲对“V不来”结构的组成表达更为全面,可点明“V不来”结构的“能性”意义由整个结构携带,而非由结构中的某一成分提供,同时这一术语也与本书所采用的“概念整合”的理论内涵相契合。

由于“V不来”结构表否定能性,故将“能性述补结构”细化为“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指代本书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