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级:次低整合度“V不来2”
次低整合度层级的“V不来2”结构,通常是“动作动词+不+来”的组合方式。从数量上来看,次低整合度的“V不来2”比低整合度的“V不来1”要多,在笔者收集到的语料中,可进入“V不来2”的动词V共有52个,根据使用频率及其特征,笔者共筛选了15例“V不来2”作为考察对象,按音序排列分别是:
筹 等 换 借 买
拿 盼 请 求 取
讨 调 引 招 挣
处于次低整合度层级上的“V不来2”结构多表示一种“获取义”,多表达出“主体(经过尝试后仍)不能取得某种结果”的含义。下面将结合具体语料对其进行词义属性及句法表现方面的分析。
1.V2和“来2”的词义属性
跟低整合度“V不来1”中的V一样,次低整合度“V不来2”的V在词义上大多也都表示具体实在的本义或是基本义,如:
(9)一部长篇小说的稿费,甚至买不来一只汽车轮胎啊!(李国文/《垃圾的故事》)
显然这里的“买”是指“购买”(基本义)。
(10)但国营百货商店却有着一批咖啡壶。每天,它们都漂亮地摆在饰橱里。两年了,始终盼不来一个主人。(《人民日报》1953年6月10日)
这里的“盼”表示“盼望”(基本义)。“V不来2”中的动词V也具备起点(I)和终点(F),笔者以V2(I,F)表示。然而与“V不来1”不同的是,“V不来2”的“来”除了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趋向义”,还具备[+获取]的语义特征。
因此,在次低整合度层级“V不来2”中,V仍凭借其基本义或本义来表示动作;“来”的本义被弱化,但还有所保留。故“V不来2”的整体结构意义主要由动词V和“不”的基本义以及“来”的引申义整合而来,其意义同“V不来1”一样,也可被较易推测出。
与“V不来1”中的V相比,“V不来2”中的V明显不具备[+位移]的语义特征。但“来”在具备“获得义”的同时仍具备一定的“趋向义”,只是不再表示物体实际可见的移动,而是抽象地表示主体对某事某物的获得,故处于这一整合层级的“V不来2”结构仍然可存在焦点。如:
(11)没有钱买不来大烟;没有烟就没有了生命。(老舍/《火葬》)
(12)为什么儿童剧的生产,却落得如此结果呢?有人说是因为拍摄儿童剧筹不来资金,有人说是因为拍儿童剧的导演流失,有人说播儿童剧拉不来广告,因此不能在好的时间播出。(《人民日报》1995年11月8日)
例(11)中“买不来”的焦点是“某人”,例(12)“筹不来”中的焦点是“儿童剧剧组”,以图4、5表示:
图4 “买不来”
图5 “筹不来”
2.“V不来2”的句法表现
通过例句可以看出,“V不来2”的V的动作性仍较强,可具体表示某行为动作的发生,而“来”的本义有所虚化,出现引申义。整体结构的意义可借由结构内部组成部分推测出来,整合度还比较低。在层次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V‖不丨来”[3];此外,也可删去“V不来2”的“不”转化为结果补语:…
买不来 → 买来 换不来 → 换来
引不来 → 引来 招不来 → 招来
等不来 → 等来 取不来 → 取来
请不来 → 请来 求不来 → 求来
在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的能力上,次低整合度的“V不来2”可带宾语,但其前仍不可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
(13a)有些事情靠伸手是争不来的。
(13b)?有些事情靠伸手是很争不来的。
“V不来2”中V和“来”的语义指向大多指向受事,与之结合可转码为“V不来2+NP(受)”或“NP(受)+V不来2”,如:
(14)去年底,河北省藁城县包工头王爱民因讨不来工程款,在一片“讨薪”声中被逼得上吊自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21日]
(15)家里炖了肉,母亲会打发我去请祖父来吃肉。祖父很难请,往往一次请不来,要去两次。(迟子建/《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16)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她们唱得声音很大,唱完一遍,接着又唱了一遍。(刘庆邦/《月光下的芝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