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V不来”结构研究的不足
2025年09月26日
三、目前对“V不来”结构研究的不足
通过前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可见,在本体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目前已分别从共时、历时、语法化等角度对现代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不C”结构做了非常细致充分的描写。但对“V不C”结构中的次类“V不来”结构,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其语用、语法化等方面的描写与解释还未有过多的涉及。虽然吴杭就“V得/不来”结构有过讨论,但其文章并未论及“V不来”结构所具备的主观性语义特征,也未讨论在表达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上,这一结构对主观能性意义表达的侧重。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有学者将表能性意义的“V不C”与“V得C”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探讨,给出了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如李侠、张先亮等。然而,还未见有针对性的关于“V不来”结构的探讨或教学实践。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出发,还要关注细小的语法点。汉语语法本就复杂,如果笼统地灌输给留学生只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V不来”是“V不C”的小类,留学生对“V不来”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应单独从语义、功能等方面讲解“V不来”结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学界围绕现代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不C”中“V不来”结构小类的研究还比较少,对这一结构的句法、语义及其他方面还有待深入地讨论和分析。本书将首先从本体出发,考察“V不来”各部件的特征和结构的句法表现,然后根据结构的整合度将“V不来”分为四类,最后分析留学生对四类“V不来”结构的掌握程度,为后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