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来”的句法特征

(一)“V不来”的句法特征

…“V不来”结构可表达能性意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句法单位常在句中用作谓语、定语,也可带宾语。下面将结合具体语料分而述之。

1.“V不来”作谓语

“V不来”结构作谓语是其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如:

(34)她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了经过,抽搐着嘴,哆哆嗦嗦地说着。她想哭,可眼泪却出不来。(迟子建/《北国一片苍茫》)

(35)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冯骥才/《俗世奇人》)

(36)他比恩娘说得更没用场,倾家荡产地请人家白吃一顿美宴,连狸子皮大衣都吃进去了,却一个人都请不来。(严歌苓/《陆犯焉识》)

2.“V不来”作定语

作定语的“V不来”结构,后常有“的”字标记,如:

(37)高个子和矮个子倒肩别扭呢。看搭档的人缘。和合不来的人去倒肩有点儿扫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月11日]

(38)你用不着非到喧闹的餐厅去吃饭,也用不着客客气气地和那些根本谈不来的人交往。(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39)千万不要存在一种“客串”心理,得过且过地混日子,那是最划不来的事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3月17日]

这样带“的”字标记的“V不来”结构需要格外注意。吴杭在《“V得/不来”格式研究》中认为“‘V得/不来’作定语的时候,‘的’必须出现”。但笔者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语料认为,这样的说法还不够全面,并非所有作定语的“V不来”结构都必须带“的”字。后文将就“V不来”结构作整合度上的分析,其中整合度最高的“V不来”结构在作定语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的”。对这部分“V不来”结构特征的描写及其解释,将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3.“V不来”带宾语

前文已提及某些离合词离析之后与“V不来”结构具有一致性,除这些“V不来”结构可带宾语外,还有一些“V不来”结构可带宾语,如:

(40)试想:如果不收棉花,拿什么来供应群众絮棉和纱布?收不来油料,拿什么来供应群众吃油点灯呢?(《人民日报》1955年1月24日)

(41)鹿三一般不参与白家家庭内部的事务,不像有些浅薄势利之徒,主家待他好了自个就掂不来轻重也沉不住气了,骚情得恨不能长出个尾巴来摇。(陈忠实/《白鹿原》)

例(40)(41)中“收不来”“掂不来”带的宾语分别是“油料”和“轻重”。

同时,笔者发现“V不来”结构也可作补语。不过,当“V不来”结构作补语时,其表能性的意义会转为对情态的描述。此时,成为结果补语或状态补语的“V不来”结构仅与表能性的“V不来”同形。如:

(42)“人生难得儿回醉”呀,那时候,人就是醉了,醉得醒不来了。(林希/《五先生》)(结果补语)

(43)难受的是女儿对亲人的挂念和担心。女儿说,一想到家里人都饿得起不来,她就忍不住要哭。(戴厚英/《流泪的淮河》)(状态补语)

陆俭明先生在《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序中指出述补结构本身存在着复杂性。“V不来”结构亦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句法位置中,对“V不来”结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