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结 语
现代汉语补语系统尤其复杂,前人已对其做了详尽的研究,然而对“V不来”这一结构而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书对这一结构的讨论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回顾已有文献,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V不C”结构的讨论,确定共同语中的“V不来”结构亦表能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V不来”结构各个部件的特征以及整体结构的相关特点。
“V不来”结构的部件分析。“V不来”结构的动词V以单音节为主,如“做、搬、回”等;可以是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及少量的心理动词,其中心理动词一般为双音节词,如“想象、估摸”;构件“不”的词性为否定副词;构件“来”在语义上比较复杂,存在其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殆尽的过程。
“V不来”结构的句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和定语,另可作补语,作补语时,此结构对能性意义的表达会转为对情态的描述,成为结果补语或状态补语。能性语义的语义特征主要包括[+客观能性]以及[+主观能性]两个方面,本书重点论述了如何区分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并提出了一个检验格式对本书的“V不来”结构进行了检验。此外,本书在讨论“V不来”结构的具体语义特征时,将客观能性和主观能性细分为[+客观能性]主要包括[+条件],[+主观能性]主要包括[+判断]和[+评价],其中[+评价]细分为[+指内评价]和[+指外评价]。
“V不来”结构主观性语义凸显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低及物性,二是对非现实句的句式选择偏好,三是口语化风格的倾向。
第二,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依据整合度高低将“V不来”结构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鉴别手段有赖于结构成分意义的相关分析以及句法表现的辅助证明,以及是否熟语化三个方面,本书据此将“V不来”结构分为从低整合度中到高整合度“V不来4”共四个等级,分别为A级(低整合度)、B级(次低整合度)、C级(次高整合度)和D级(高整合度)。动词V的词义逐渐从表本义/基本义到表引申义或隐喻义,“来”的趋向义逐渐脱落,对论元结构的约束力逐渐减弱。整体结构从低整合度的“空间移动义”到“状态实现义”演变,具有层级性特征。
第三,由“V不来”结构的教学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对留学生来说,学习二语是一个艰辛且困难的过程,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基础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思考怎样让留学生更好地吸收汉语知识并熟练运用。根据目前留学生对“V不来”结构的掌握情况,我们认为今后的教学方式应做出适当调整。对“V不来”结构的教学而言,首先应以需求为主,并遵循逐层习得和分层习得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留学生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向留学生提供充分的认知输入输出,包括提高语言本体的输入输出频率、重视外部的语言环境等,帮助其识别、了解并尽力掌握这一结构表达的意义及其用法。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为语言学习提供足量的认知输入,因此环境对留学生的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采用例句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掌握语法结构的语义和使用范围。课后作业也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因为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关注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况也是对外汉语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文章还修正已有研究中部分错误的观点,如笔者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认为,吴杭《“V得/不来”格式研究》一文中有以下不妥之处:
第一,认为心理动词不能进入“V得/不来”结构,但笔者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心理动词进入“V不来”结构构成的“估摸不来”“想象不来”等均为合法语料,如前文例:
(15)少安只好和根民一块挤过人群,跟他往公社走。一路上,他估摸不来根民要给他说什么事。(路遥/《平凡的世界》)
(16)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人民日报》2000年2月25日)
这两例语料中的“估摸”和“想象”均为心理动词,若按作者的结论这样的说法并不成立,然在语料库中为合法语料,可见其认为心理动词不可进入“V不来”结构的结论存在问题。
第二,对带“的”字的“V不来”结构论述不全,未看到带“的”字的“V不来”结构在作定语时由于整合度较高,其整体功能已从表行为向表状态“漂移”的特点,即对整合度较低的“V不来”结构而言,带上“的”字后,谓词性“V不来”可向形容词性“漂移”,在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带“的”字后作定语。而整合度高的“V不来”结构由于意义已被高度整合和虚化,从表行为逐渐转向表状态,这种功能的“漂移”与“V不来4”中动词V词义的引申或隐喻以及“来”的意义虚化相呼应,表现为动作性的隐退与状态性的凸显,故在此种情况下高整合度的“V不来4”即使不带“的”也可用作定语。同时,从低整合度的“V不来1”到次高整合度的“V不来3”均可带宾语,原因亦在于其中“来”对论元结构的约束力还比较强,可以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发生述谓关系,而“V不来4”由于状态性的凸显,“来”对论元结构的约束力更低,语法意义更强,因此基本不可带宾语。由于高整合度的“V不来4”具备了形容词性的部分特点,故能够在句中独立充当定语成分,受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的修饰。这一特点可以说是“V不来”结构较为突出的特性,吴杭文中并未给出解释,笔者对此进行补充。
第三,在讨论“V得/不来”结构的整合度问题时,作者以“得”的虚化程度为鉴别依据并仅以“V得来”结构判定整个“V得/不来”结构的整合度高低,讨论稍显片面,并且,不管就“V不来”还是“V得来”这一类构式而言,除了考察构件“不”和“得”的意义,更需要考察“来”的虚化程度;作者还认为“吃得来”属于高整合度的“V得来”,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原因在于:“吃得来”中的“来”的确虚化程度较高,但动词“吃”仍为基本义,不存在引申的情况,整个构式的意义可以通过形式推导出来;“吃得来”的否定式为“吃不来”,整合度为次高等级,判断标准亦以动词和“来”为依据,这一用法并不特殊,不存在整合度不对称的情况。
笔者通过进一步地论证,修正了以上结论,使“V不来”结构的面貌更加清晰。
同时,笔者虽对“V不来”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包括部件特点及其整体的语义特征;对其整合程度的高低作了研究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但囿于时间和个人能力等因素,笔者亦深感书中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V不来”结构与其对应的“V得来”结构在整合度上是否一致?二者如何系统分析?
二是本书以共时分析为主,在历时探究方面还稍显薄弱。关于“V不来”结构的历时演变,值得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和解释。
三是基于结构整合度研究成果的“V不来”教学设计能否进一步优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其他的“V不C”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