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来”结构的研究

(二)“V不来”结构的研究

相比前人对“V不C”结构所作的研究,“V不来”结构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共时研究

(1)句法结构平面

宋玉柱把“V不来”与“V得来”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从内部将其划分为两种语言单位,认为有一类“V得来”属于动补结构,例如“买得来”“借得来”“请得来”。还有一类“V得来”以及“V不来”属于一种固定格式,如“合得/不来”“吃得/不来”“划得/不来”等,在这一类固定格式中,“V”是动词,后面的“得来”与“不来”可看作近乎动词后缀一类的单位。

吴杭在《“V得/不来”格式研究》一文中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V得来”结构作各类句法成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整合度上程度较低的“V得来”结构常作谓语和补语,整合度较高的“V得来”结构多用作定语。

(2)语义分析平面

华紫武结合桐城方言中的“V得/不来”结构,认为“V得/不来”属于方言中表达可能意义颇具特色的一类。这类语言表达式存在三种语义:一是与普通话“V得/不来”结构语义表示一致,表示“动作的方向是从别的地方想说话者所在的地方移动”,如“进得来”“进不来”;二是表示“‘能/不能V’或‘会/不会V’的意思”,如“算不来”“做得来”;三是表示量的多寡,其中“V得多”用于肯定句中表示数量多,“V不来”用于否定句中表示数量少。

吴杭认为整合程度的高低影响着“V得/不来”的语义表达,如“出得/不来”类的整合程度较低,语义特征主要是[+能力][+条件][少+或然性][-许可][-准许]。在整合程度高的“合得/不来”类,语义特征则是[+或然性]…[-能力][-条件]…[-许可][-准许],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V得/不来”结构的语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周红从情态视角入手,讨论了“V得/不来”的语义演变过程,认为“V得/不来”这一结构的表达立足于某种理由是否使某一事件成为事实的主观判定。其中表否定的“V不来”表现的是对抗体阻碍移动者实现自己主观意愿的意义。

(3)语用分析平面

有关“V不来”结构的语用分析,目前仅见于吴杭的《“V得/不来”格式研究》。通过分析语料,作者认为表能性范畴的“V得/不来”结构语体适用性较强,口语及书面语中均有例证,但口语风格更为鲜明。首先在句式的选择上,“V得/不来”存在一定的偏好,在陈述句中出现最多(其中“V不来”的使用频率略高于“V得来”);其次为疑问句中的反问句,未见将“V得/不来”用于把字句、被字句的情况。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性,从语法结构的整合度出发分析结构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但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篇论文中存在一些问题,将在后文做具体说明。

2.“V不来”结构中“来”的研究

已有专著或文献中关于趋向动词“来”的讨论已比较充分,如吕叔湘、马庆株、刘月华、侯学超等,对“V不来”结构中“来”的分析则主要有:

宋玉柱认为现代汉语中有两种“V得/不来”结构,这两种结构中的“来”字需要分开来看,像“买不来”“请不来”中的“来”是趋向动词,有具体的词义,表示动作朝说话人方向移动。而像“吃不来”“写不来”中的“来”,没有具体词义,不表示动作的方向,表示“得/不了(liǎo)”的意思,“——得来”和“——不来”是近乎动词后缀一类的单位。徐静茜持类似观点,认为“V得(不)来”式中的“来”只是表示动作完成之后所实现的抽象的结果,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

史有为认为在“V得/不来”结构中存在两类“来”,一类表示趋向,一般出现在动补可能式中,记作“V得/不来a”,如“盼得来”“盼不来”;另一类不表示趋向的“来”记为“来b”,通常出现在带有“能力”意味的助词格式中,用“V得/不来b”表示。并认为在“来a”和“来b”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中间状态的“来”,如“再来一个”(史认为可暂归入“来a”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