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5年09月26日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根据前文对“V不来”结构研究现状的梳理,可见学界对这一次类结构的讨论较少,除宋玉柱、徐静茜、吴杭等人外,其余仅散见于一些工具书中,如吕叔湘所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刘月华等所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故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一方面力求揭示研究对象“V不来”结构句法、语义等共时层面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共同语中“V不来”结构的整合度高低来判别这一结构间的细微差别,以对这一结构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对母语者来说,这些细微差别不易引人注意,即使不了解“V不来”结构整合度的区别,母语者也能够正确使用。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汉语,能够为留学生答疑解惑,因此对语言单位细致地分析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本书对“V不来”结构的继续挖掘和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在理论方面,本书对“V不来”结构所表达的客观能性意义和主观能性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对其主观性语义特征的凸显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能够深化我们对这一结构在语义、语用方面的认识。其次,由于“V不来”结构具备较为明显的层级性特征,笔者认为可借此特点来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帮助教师从层级角度出发制定教学方案,引导留学生识解这一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分析留学生使用的“V不来”结构,得到了初步的结论。同时,在笔者身处的西南方言区中也有“V不来”这样的表达,如西南官话中的“睡不来(硬板床)”“吃不来(这道菜)”等[2],故笔者亦建议在以普通话教学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外国留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能帮助其提高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本研究还具有提高对外汉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