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V的特征及其允准条件

(一)动词V的特征及其允准条件

1.从动词的音节数量上看,V主要是单音节动词

(1)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老舍/《火车集》)

(2)食品行业素称道德行业、良心行业,可光靠道德自律带不来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换不来食品安全。(《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0日)

上面两个例子中“V不来”结构里的动词“作”“带”和“换”都是单音节动词。此外,V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复合词,如:

(3)楚玄玄不满地说道:“师兄,那个血袍老祖早就逃走了,哪里用得着那么小心。就算有机关埋伏,人家哪会对付不来。”(莫言/《中州纪事》)

(4)“今天的事,我一个人怕是处理不来的,因为心里相当不好受。幸亏有你赶来,非常感谢。”(村上春树/《斯普特尼克恋人》)

例(3)(4)中的“对付”“处理”是双音节动词。未见多音节形式的动词入位V的情况。

刘月华指出当单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动词意义重合时,“V不C”结构更偏向使用单音节动词,例如我们说“吐不出来”,不说“呕吐不出来”,说“考不好”,不说“考试不好”。然而笔者根据收集到的语料发现,“V不来”格式中的V既有单音节形式,也存在与其近义或同义的双音节形式,如:

(5a)陆伯麟打个呵欠道:“这些话都不必谈。反正中国争不来气,要依赖旁人。跟日本妥协,受英美保护,不过是半斤八两。”(钱钟书/《猫》)

(5b)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余秋雨/《关于名誉》)

(6a)虽说心诚则灵,可光有真诚的愿望也引不来外资。硬环境终归是不可或缺的。(《人民日报》1994年6月30日)

(6b)现在发礼物已经吸引不来社区居民,而要把知识性的活动变成趣味性的游戏。(《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

例(5a)(6a)中的单音节词“争、引”和例(5b)(6b)中的双音节词“争取、吸引”在意义上有重合的部分,二者均可用。

尽管“V不来”结构中的V有单、双音节形式,但是,从数量上看前者仍明显多于后者(见表1)。

表1 “V不来”结构中单、双音节动词入位情况统计[1]

统计数据来源:BCC语料库中“文学”与“报刊”类

单音节词比双音节词更容易进入“V不来”结构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从语义和韵律方面来解释。

从语义上看,某些双音节复合词包含了[结果]语义,如“打开、扩大、改正”等,与表能性的“V不来”结构在语义上起了冲突,从而难以进入“V不来”结构,而单音节动词通常表示某个行为动作,与表能性意义的“V不来”结构语义上相适应。

从韵律上看,一方面,一些“V不来”结构可划分为“V‖不‖来”[2]的层次形式,如“出不来、上不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音节词更易入位V以求和后面的“不、来”节奏耦合。

另一方面,追求韵律节奏也是某些双音节词得以进入“V不来”结构中的原因,如(5b)中使用的双音节词“争取”是为了和“追求、包装”以及后面的“掩盖、毁损”等词形成格式上的照应,读上去朗朗上口。

2.从根据语义并参考功能对动词所做的分类上看,V可以是动作动词、趋向动词以及少部分心理动词[3]

V是动作动词。如:

(7)要建成一个近代国家,有很多技术性的工作要做,迂夫子是做不来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8)林震魁却不干了,连连摇头,尴尬地笑着说:“我写不来,也写不好。你们写了,就代表我了!”(王火/《战争和人》)

(9)一般技术可以引进,但重大核心技术买不来。中国不可能买来一个现代化,也买不起一个现代化。(《人民日报》2011年3月30日)

以上例句中的“做”“写”“买”均表示动作,属于动作动词。

V是趋向动词。趋向动词表示物体移动的趋向,它们容量有限,可以分为(a)表客观的、(b)表主观的以及(c)兼表主客观的三类[4]。(a)表客观的趋向动词以他人或物的本来位置为出发点;(b)表主观的趋向动词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出发点;(c)表主、客观的趋向动词兼顾主客观,由表客观的和表主观的趋向动词组合而成。

对“V不来”结构而言,能够进入结构中的趋向动词仅限于(a)类表客观趋向的动词,这一类趋向动词包括上、下、进、出、回、过、起。如:

(10)那是几间平房,室内冷飕飕的。摸摸暖气片,冰冰凉。原来这里位于暖气管道末端,热气过不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06日]

(11)……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法官法》贯彻落实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民法院需要的人员进不来、不需要的挡不住和进来后出不去的状况。(《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9日)

(12)萝萝娘叹口气微声说:办是办了,可萝萝这是去鬼门关走了一趟,差点就回不来了,你看看她瘦的那个样子。(周大新/《湖光山色》)

(13)余校长说:“我们这儿路不好走,只要一落雪,山上的人就下不去,山下的人也上不来。”(刘醒龙/《天行者》)

(14)他后悔这两天没有喂它一把料,要是能喂一把料,总不至于倒在地上起不来。(李凖/《黄河东流去》)

(b)类表主观的和(c)类兼表主客观的趋向动词均不..能进入“V不来”结构。

*(b)主观趋向动词有:来、去。

*(c)主客观趋向动词,有两个子类:

*(c1)由“来”参与构成的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

*(c2)由“去”参与构成的趋向动词: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这两类趋向动词进入“V不来”结构后无法构成合法的语料,像“*来不来”“*去不来”“*上来不来”“*上去不来”这样的说法并不成立。

可见,趋向动词中仅有表客观趋向的(a)类趋向动词(如“上”“下”“进”等)可以入位V的位置,笔者认为其原因与“V不来”结构的语义条件限制有关。

还有少部分心理动词,如:

(15)少安只好和根民一块挤过人群,跟他往公社走。一路上,他估摸不来根民要给他说什么事。(路遥/《平凡的世界》)

(16)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人民日报》2000年2月25日)

“想象”“估摸”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3.从动词可否带宾语,即其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上看,V通常是及物动词,如:

(17)“这点钱还是买不来一对骡子。”安斯很快地看了朱厄尔一眼,两只眼睛朝旁边瞥了一下,紧接着又把眼光垂了下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18)一辆三轮车载着两个美国水兵由茂名路向北直驶,美国兵讲不来中国话,只是用手直指方向,……(《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1日)

(19)他翻身从床上坐起来,吸了几口解愁的烟,忽然眼睛一亮:借不来钱,咱不会先发动干部带头集资么!(《人民日报》1991年5月4日)

以上例句中的“买”“讲”“借”都属于及物动词。

4.从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分类来看,V一般是自主动词。如:

(20)你就是要当个县尉也要走杨府的门子啦!弄不来这一套的,纵使文如李太白,武如郭子仪,也只好到饭馆去端盘子。(王小波/《黑铁时代》)

(21)他觉得这年轻人是比起自己来还更伟大一点的,自己站到这洁白灵魂的面前,要多说一点话也说不来。(沈从文/《旅店及其他》)

(22)“你第一次拍戏,不是也很担心,怕自己演不来,结果你整套片也拍出来了。每一件事,都有第一次,没有人一出世就会做任何事情。”(岑凯伦/《幸运儿》)

此三例中的“弄”“说”和“演”属于自主动词。

从前文的讨论中可见,若单从词性上看,V的情况稍显混乱,例如趋向动词属不及物动词中的一类,但其中的“上、下”类动词可以进入“V不来”结构。“想象、估摸”等又属于非自主动词,同样能进入“V不来”结构中,可见我们还需要结合语义来进一步判别进入V位置的动词特性。

此外,笔者想要指出的是,有一些离合词离析形式的前部分与“V不来”结构具有一致性:当离合词的离析形式为“V+补语(不来)+O”时,前部分的“V+补语(不来)”即构成“V不来”结构,且亦表能性意义。[5]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语料,这样的“V不来”结构后接宾语,通常出现在句中的位置。如:

(23)杏胡又骂了:我以为是啥鞋呢,就这一双前头裂了口子的鞋,你害得大家挣不来钱也睡不成觉?!(贾平凹/《高兴》)

(24)婉喻天性和生人打不来交道,恩娘过去那种神气活现的女当家人的风采,也给八年的穷日子磨灭了。(严歌苓/《陆犯焉识》)

(25)我说:“可话又说回来,勒格朗,你恐怕画不来画。我得亲眼看见了才能知道这甲虫是什么模样。”(爱伦·坡/《金甲虫》)

例(23)(24)(25)中可提取的离合词分别是“挣钱”“打交道”“画画”。前文例(18)中的“美国兵讲不来中国话”也可提取出离合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