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语义分析
对“V不来”结构中的“来”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其复杂性主要来源于语义方面,词性属于趋向动词这一点没有异议。因此对“来”的分析,我们着重于从语义方面入手。
笔者通过分析语料,认为进入“V不来”结构的“来”在语义上有一个最先表移动趋向到后面跟整个结构一起表能性的逐渐虚化的演变过程。下文将结合具体的语料分别论述。
1.趋向义程度高
这部分“V不来”结构中的“来”还保留着作为趋向动词的趋向义,语义主要为[+位移]义,可凸显[+空间][+方向]。如:
(26)医院缺少床位,多少病人该住院却进不来——听他的意思,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王小波/《青铜时代》)
(27)客房部的人员很客气,在电话里对许戈辉说:“没问题,你就到总台来取钥匙吧!”许戈辉说:“现在地震啊,我下不来。”(余秋雨/《千年一叹》)
例(26)和(27)中的“进不来”和“下不来”分别表示主体“病人”和“我”的移动,位置的移动发生在确定空间,“来”表示具体的趋向义,具备[+位移]义的语义特征。
2.趋向义程度次高
这部分“V不来”结构中的“来”趋向义已被弱化,[+位移]义逐渐脱落,具备抽象的[+获取]义语义特征,语义指向结构外(某事某物等)。如:
(28)春天种地的时候,村里等不来上边的公事,李如珍、小喜、春喜他们讹人家的既然经村公所发还各原主,各原主也就种上了。(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29)还有的教师对经常迟到的、拿不来学杂费的学生往往采取罚站、不让上课等粗暴的错误的态度。(人民日报1965年3月22日)
例(28)中“等不来”的是“公事”,例(29)中“拿不来”的是“学杂费”,具备的都是[+获取]义的语义特征。
3.趋向义程度次低
这部分“V不来”结构中的“来”趋向义已基本弱化至虚空,且与整个结构的黏性较强,语义引申为表[+完成],语义多指向结构内的动词V。如:
(30)为大资产阶级服务,这可得让他花上几年时间好好准备一下。时间短了不行,他干不来。再高的工资他都不会接手。(张炜/《你在高原》)
(31)在川剧界,流传着“唱不来昆曲,成不了一个角”之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0月16日]
例(30)中(他)“干不来”的是“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的活)”,例(31)中“唱不来”的是“昆曲”,语义指向的是结构内的动词,表达出的是其动作的完成。
4.趋向义程度低
这部分“V不来”结构中的“来”已完全不含其基本的趋向义,整个“V不来”结构凝固程度极高,基本具备熟语性质。如:
(32)他接受的只是一个事实,他和太太合不来。他优雅的本性和情意使他需要理想的女人,需要的是身心合一,这是他本能上的要求。(林语堂/《风声鹤唳》)
(33)此时已七点多了,我们乱开了二个多钟头的车,浪费了二个多钟头的汽油,减少了车二个钟头的寿命,此二钟头竟用在斗气上,多划不来。(李敖/《快意恩仇录》)
例(32)(33)中的“合不来”和“划不来”均已具备了熟语性质。这类V不来的语义要从整体把握。
以上将“V不来”结构拆分,本书分别从“V”“不”“来”三个方面考察各部件的语义表现和语法性质。接下来笔者将从句法、语义、主观性特征三个角度考察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