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级:高整合度“V不来4”

(四)D级:高整合度“V不来 4

从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上看,高整合度的语言结构通常需要通过引申义的整合,从而出现新创结构。另一方面,高整合度的语言结构还具有成词倾向的特点,以本书的“V不来”结构为例,高整合度的“V不来4”或是已经熟语化,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义进一步整合意义。根据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高整合度“V不来4”结构在数量上较少,在笔者收集到的语料中共有4个,按音序排列分别是:

合不来  划不来

搅不来  谈不来[4]

处于高整合度层级上的“V不来4”结构多表示一种“实现义”,表达出“某种状态的实现”意义。下面将结合具体语料对其进行词义属性及句法表现方面的分析。

1.V4和“来4”的词义属性

高整合度“V不来4”中的V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动词V具备隐喻义,另一种是动词V具备引申义。

A.动词V隐喻义

(23)中国人不行,因为我们受的是外国式的教育,跟纯粹的中国人搅不来。(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搅”的本义是“搅拌”,例(23)中的“搅不来”意思是指“我们”和“纯粹的中国人”之间混乱的相处或沟通模式,和“搅”所表现出动作性有相似之处,从而出现隐喻义。此外,这一例句中的“搅不来”在语用上还带有贬义色彩,本章节不涉及语用分析,故暂不讨论。

B.动词V引申义

(24)我从未同一个同路人交往过,别人也不知我的身份,我和别人也谈不来。(王小波/《东宫·西宫》)

这里的“谈”在表示“谈话”的基本义之上,引申出彼此聊天的投机程度,“谈不来”表示的即是一种“话不投机”的状态。

在高整合度“V不来4”中,“V不来4”中的动词V同样不具备起点(I),笔者以V4(F)表示;同时,“V不来4”中“来”的词汇意义已消失殆尽。笔者认为可借用赵元任先生所说的“傀儡补语”来表示次高整合度“V不来3”以及高整合度“V不来4”中的“来”。然而,这里的“傀儡”仅表示的是“V不来3”和“V不来4”中“来”的词汇意义极为抽象,由于其与整个结构的黏性很强,“V不来3”和“V不来4”中的“来”存在较强的语法意义。

2.“V不来4”的句法表现

由于“V不来4”的整合度较高,且大多已熟语化,在层次上不可划分,也不可删去“不”转化为结果补语来表达肯定意义:…

划不来 → ?划来  合不来 → ?合来

谈不来 → ?谈来  搅不来 → ?搅来

在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的能力上,处于高整合度的“V不来4”不可带宾语,但其前可加程度副词或范围副词进行修饰。如:

(25)因为,过去的超导都是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的,无论是用液氦还是液氮,都使超导技术的工业应用增加成本,.在经济上很划不来。(《人民日报》1987年3月23日)

(26)隔代人关系不融洽,难以相处。陈大娘先后住在.两个女儿家里,跟两个女婿都合不来。(《人民日报》1992年7月25日)

笔者在前文提到高整合度的“V不来”结构在作定语时可以不带“的”字,如例(25)(26)。朱德熙曾指出“的”字具有转移词性的功能:“现代汉语句法平面上名词化的主要手段是在谓词性成分后头加‘的’。”[5]对整合度较低的“V不来”结构而言,带上“的”字后,谓词性“V不来”可向形容词性“漂移”,即带“的”后作定语。而整合度高的“V不来”结构由于意义已被高度整合和虚化,从表行为逐渐转向表状态,这种功能的“漂移”与“V不来4”中动词V词义的引申或隐喻以及“来”的意义虚化相呼应,表现为动作性的隐退与状态性的凸显,故在此种情况下高整合度的“V不来4”即使不带“的”也可用作定语。同时,从低整合度的“V不来1”到次高整合度的“V不来3”均可带宾语,原因亦在于其中“来”对论元结构的约束力还比较强,可以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发生述谓关系,而“V不来4”由于状态性的凸显,“来”对论元结构的约束力更低,语法意义更强,因此基本不可带宾语。由于高整合度的“V不来4”具备了形容词性的部分特点,故能够在句中独立充当定语成分,受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