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词性确认

(二)“不”的词性确认

“不”这个词表达否定意义,这一点没有疑问。但关于它的词性,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林焘、赵元任、吕叔湘等。

林焘在《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一文中指出,可能补语中的“不”首先不能算作“词嵌”——“因为它们永远不嵌在一个单词的中间”[6]。如“说明”是动补结构的单词,“不”无法嵌入,不能说“说不明”。而动补结构的词组,如“写完”“不”则可以插入,说“写不完”,这里的“不”就可以被看作是“词嵌”,“不”(包括“得”)也不能全部算作词尾或词头。故作者肯定了“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认为“不”字“只能用于可能补语,不能用于程度补语,……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独立的否定副词”[7]

赵元任认为“V不C”中的“不”是“VC”的中缀,须在动词和补语都是自由的情况下插入以表否定意义。

吕叔湘认为现代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势结构中的“不”的词性为助词,放在动结式、动趋式复合动词的两部分之间,表示不可能,跟表示可能的“得”相对。

以上这些观点对后来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本书的研究对象是“V不来”结构,属于“V不C”结构中的小类。对这一结构中的“不”,是否也可接纳前人观点认为它就是中缀或助词这样的语法单位?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在“V不C”结构中,“不”是表实际意义的否定词,试看:

a.吃得饱[+/-]  吃不饱[-][8]

b.看得见[+/-]  看不见[-]

c.写得完[+/-]  写不完[-]

同样,在“V不来”结构中,“不”也承载了实际的否定意义:

d.上得来[+/-]  上不来[-]

e.换得来[+/-]  换不来[-]

f.合得来[+/-]  合不来[-]

其次,在词性上,笔者倾向于认为“V得C”与“V不C”中的“得”与“不”二者并不相同。我们可以将“得”看作结构助词,却不能将“不”也算作助词,或是“特殊的助词”[9]。原因在于:当由形容词充当“V得C”的补语时,其可以是可能补语,也可以是结果补语,如“这件衣服洗得干净”,既可理解为衣服脏了有可能洗干净(表一种可能),也可理解为衣服已经洗干净了(表一种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得”作为补语标志,可被视作结构助词。

然而,“不”字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吕叔湘先生已指出“V得C”结构与“V不C”结构的来源并不相同,“‘V不C’……语其由来,未必得字之省略,盖旧来自有此种句法,如‘呼之不来,挥之不去’,惟本用以表实际之结果者,今用以表悬想之可能而已”[10]。蒋绍愚、吴福祥等学者也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表实现的“V不C”结构作为“VC”的否定形式,由主谓结构“V(O)不Vi”(Vi指单个动词)重新分析发展而来,表实现的“V不C”后来才逐渐演化出表能性的“V不C”。可用下面的流程图简示:

“V(O)不Vi”→“V不C”(表实现)→“V不C”(表能性)

在最初的“V(O)不Vi”结构中,“不”修饰谓词或谓语中心,是典型的否定词。在表实现的“V不C”中同理,后演化出的表能性的“V不C”只是在结构义上产生了变化,“结构体的句法语义性质并未改变”[11]。换句话说,从“V(O)不Vi”结构到表能性的“V不C”结构,“不”字都表示实际的否定意义。既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那么将其划分为实词类中的否定副词则更加合理并易于理解。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本书的论述对象“V不来”结构中承载否定意义的“不”属于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