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 结
本章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分析了“V不来”结构中的动词V的词义、结构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探讨了关于此结构的整合度高低问题,现小结如下:
第一,对“V不来”结构的考察属于全量考察,即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剔除后的所有合法结构作整体研究。同时对不同整合层级中项目较多的“V不来”结构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选择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重点讨论。鉴别依据主要是根据动词V的义项,“V不来”结构的句法表现及是否熟语化三个方面。
第二,按照鉴别依据将“V不来”结构划分为四个等级的整合度:A级(低整合度,以“V不来1”表示)、B级(次低整合度,以“V不来2”表示)、C级(次高整合度,以“V不来3”表示)、D级(高整合度,以“V不来4”表示)。
第三,低整合度“V不来1”以“趋向动词/位移动词+不+来”为主,动词V的词义基本具体实在,动作性较强,“来”的趋向义也未被弱化,语义指向较明确指向施事,整个结构多表达物体的位移。在句法表现方面,“V不来1”可删去“不”变为结果补语,可带宾语,但不可前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
第四,次低整合度“V不来2”以“动作动词+不+来”为主,动词V的词义多表示本义或基本义,“来”的趋向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语义指向多指向受事,整个结构具备[+获得]的语义特征。在句法表现方面,“V不来2”可删去“不”变为结果补语,可带宾语,但不可前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
第五,次高整合度“V不来3”的动词V在词义上也多未引申,基本上表本义,“来”的趋向义被进一步弱化,需要和结构一起表示“主体不具备完成某事的能力”,语义指向多为动作V的完成。在句法表现方面,“V不来3”可带宾语,但不可删去“不”变为结果补语,也不可前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
第六,高整合度“V不来4”是已经熟语化了的或动词V存在词义引申或有隐喻义的“V不来”结构,数量较少,“来”的词汇意义也已消失殆尽,但其与整个结构的黏性很强,存在较强的语法意义。在句法表现方面,“V不来4”不可带宾语,不可删去“不”变为结果补语,但其前可加程度副词或范围副词进行修饰,状态性凸显,具备形容词的部分特点,可作句中的宾语。
不同整合度的“V不来”结构在句中的语义表现有差别,对汉语母语者来说这些差别不会影响日常的使用和交流。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时,整合度不同造成的语义差别显得极为重要。前两章我们围绕“V不来”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最终根据整合度将其分为四类,这可以和留学生的习得情况相结合,帮助分析留学生使用“V不来”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为之后的“V不C”结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附:“V不来”结构整合度高低特征对照表
【注释】
[1]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第47页。
[2]“V1”“来1”指在低整合度中“V不来”中的动词V和“来”,其余类推。
[3]笔者以符号“‖、丨”表示“V不来”结构的离散程度,“‖”表示离散程度较高,“丨”表示离散程度次高。结构的离散程度和“来”的语义虚化程度相关联,“来”的语义虚化程度越高,结构的可离散性越弱。
[4]此处的“谈不来”和“小李总说自己笨,谈不来恋爱。”中的“谈不来”有不同之处,“谈不来恋爱”中的“谈不来”属次高级整合度“V不来3”,文中将结合具体语料分析处在高整合度“V不来4”结构中的“谈不来”。
[5]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