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低整合度“V不来1”
低整合度层级的“V不来1”结构,较为典型的是“趋向动词/位移动词+不+来”的组合方式,或是动作性较强的动词入位V。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笔者将常见的低整合度的“V不来1”按音序排列为:
出不来 过不来 回不来 进不来
起不来 上不来 下不来 运不来
处于低整合度层级上的“V不来1”结构带有明显的“空间移动”义,表达出“主体的移动受到条件阻碍,不能朝向某一方向实现位移结果”的含义。下文将结合具体语料对其进行词义属性及句法表现方面的分析。
1.V1和“来1”的词义属性[2]
低整合度“V不来1”中的V在词义上大多表示具体实在的本义或是基本义,如:
(1)“等俺小弟放学,那条雪沟我怕他过不来。”岳鹏程只同秋玲聊了几句,留在脑子里的印象却极深。(刘玉民/《骚动之秋》)
“过”表示“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基本义)。
(2)那里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那里的冰峰大川是搬不来的。(《人民日报》1998年8月8日)
“搬”表示“移动物体的位置”(基本义)。两例中的“来”也表示其基本的“趋向义”。
可见,在低整合度的“V不来1”中,V通常表示动作的发生,可表示[+位移]或动作性较强的语义;“来”表示动作发生的位移或方向,在此层级中保留本义。因此,“V不来1”整体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大体上是由三个部件的基本义或本义整合而来,且较易被推导出。
郭锐在《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一文中根据动词有无起点(I)、终点(F)、续段(D)将动词细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点结构五类。笔者借用郭锐先生的动词分类来分析“V不来”结构中的V,发现不同整合层级上V存在细微差别,“V不来1”中的动词V具备起点(I)和终点(F),笔者即以V1(I,F)表示。
同时,由于“V不来1”的“来”具有“趋向义”,可标识物体移动的方向。因而处于这一层级的“V不来1”结构还存在参照物的焦点。如:
(3)堂屋里的光线有点暗沉沉,太阳在窗台上画圈圈,就是进不来。(王安忆/《长恨歌》)
(4)目前他在马林迪的一家医院工作,情况还不错,估计短时间内回不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6月22日]
例(3)中的“进不来”参照物的焦点在“窗台内”,例(4)中参照物的焦点是“医院外(说话人指)的某处所”,以图2、3表示:
图2 “进不来”
图3 “回不来”
2.“V不来1”的句法表现
通过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V不来1”的V的动作性比较强,“来”的意义未被虚化,整体结构的意义基本上是各个部件的基本义相加,整合度还比较低,各个部分的组合比较松散,在层次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V‖不‖来”,并且可删去“V不来1”的“不”转化为结果补语,表达对应的肯定意义:
上不来 → 上来 下不来 → 下来
进不来 → 进来 出不来 → 出来
回不来 → 回来 过不来 → 过来
运不来 → 运来 起不来 → 起来
在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的能力上,低整合度的“V不来1”可带宾语,但前不可加程度副词修饰:
(5a)这个坡很陡,腿脚不好的人上不来。
(5b)?这个坡很陡,腿脚不好的人很上不来。
例句(5a)中的“V不来”结构带有宾语,但若前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则不能构成合法的句子(5b)。
“V不来1”中V和“来”的语义指向大多指向施事。当与施事结合时,可转码为“NP(施)+V不来1(+X)”的结构,如:
(6)假如我懂得什么是艺术,能用三言两语对她解释..清楚,她就会把小舅放出来。但我没有这个能耐。所以小舅也出不来。(王小波/《2015》)....
(7)而我们的后续部队一时赶不来,山冈上的战士边射击边筑工事,死死地钉在这里,准备迎击敌人的反扑。(《人民日报》1979年4月9日).........
(8)湖北籍新战士胡兰州去年元月3日下午第一次在零下18摄氏度的严寒里上护卫哨,冻得换岗时竟然下不来50厘米高的岗台。(《人民日报》1997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