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
陈凯歌
王斌给陈凯歌打电话时,我在一旁非常紧张,我知道,这是我将要面对的一场硬仗。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然而有时候一把钥匙却开了无数的锁。
吕澎为我打开了美术界的大门,何立伟为我开了文学界的大门,王斌则为我开了电影界的大门,不少作家也是王斌所荐。
认识王斌很好玩。王斌是个跨文学与电影界的角儿。在电话里他问我:你是拍人物肖像的那个肖全吧,对,我早知道你,来吧,我在家等你。进了他家,他简单地跟我握了一下手,便说:你帮我看看这相机怎么用,他没让我先坐下,给我泡杯茶什么的,劈头就拉我干活。
后来我看了一些他的照片,是一些大人物在他这间屋里的留影。那些照片记录了张艺谋和作家余华在这儿侃剧本的情境,于是便有了影片《活着》。
难怪有人说,王斌是当年的李陀,他认识很多老作家,也发现一些新作家。
记得那段时间,王斌从《收获》上发现了一篇小说,叫《生活无罪》,作者是湖南一位新人何顿,王斌四处向人推荐,说这人不得了,写城市题材以后绝对盖王朔。他不远万里地向远在德国的张艺谋汇报情况。
下午三点半,我们走进友谊宾馆的“苏园”,快要进那个小院子时,我看了一眼外面这块地方,心里有数了,我想如果能把陈凯歌请下来,我就赢了。
王斌敲开门,陈凯歌彬彬有礼地跟我握手,他极其高贵又不无真实地冲我一笑。他屋里还有人,是《当代电影》的记者张卫等。
陈凯歌看了一些我的图片和《现代摄影》等一些印刷品,便说:我明白了,怎么着,我们是先把活儿干了再聊,还是……不知谁说了一句:先拍照片。因为在他们看来,我无非像通常那些记者,为了发稿,闪光灯一闪,就把今天的饭钱挣到手了。
没辙,陈凯歌已经拉开了架势,看来是非练不可了。
多数摄影师不是这样工作的。我早期喜欢的世界人像摄影大师,如卡什以及纽曼、哈尔斯曼等,都事先要和拍摄对象聊天,一次不行就两次,然后再试拍一次,最后才正式拍摄。
当然,卡什拍丘吉尔不是这样的。战火纷飞中的英国首相,哪有这么多工夫跟你瞎聊。不过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点,并且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可能,一定要去亲自为你的拍摄对象挑选你自己认为合适的服装。
大名鼎鼎的陈凯歌,他很清楚,今天来为他拍照片的是一位职业摄影师。
陈凯歌信任了我并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他摊开两手站在书房里:肖全我现在听你的,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
“您能不能把这身西服换掉,我知道您有一件很棒的皮衣。”我话刚说完,凯歌果然进屋去换上了那件我指定的服装。
凯歌下了楼,我让他走进我预先看好的那块地方,先没急于“开火”。
我胸前挂了两部机器,一部是佳能EOS-1型,是当今世界许多专业摄影家用的佳能顶级相机,另一部是EOS10型。我抓起一部机器,开始朝着凯歌“点射”。慢慢地,凯歌收住了笑容,这时他已准确地站到了我画面的最佳点。凯歌平静地看着我的镜头,这时,我的右手食指按着不动,机器里的胶片,像是认出了对方,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凯歌,这样一梭子下来,我知道够本了,鸣锣收兵。
后来这张照片被很多人所喜欢。北影的女导演李少红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全扛在了凯歌身上。
台湾的阮义忠,也在《摄影家》的那期“中国专辑”里用了这张照片。
在深圳蛇口的南海酒店,凯歌看到这张照片后问我:背景是否经过特殊处理?
我说没有,就这样,我的背景从来不做什么手脚。凯歌频频点头。
坐在他身边的倪萍小姐,在仔细地看我的文字,她轻轻碰了碰凯歌,然后小声地念起我写的一段话:“昨天晚上,在电视里我看到了陈凯歌站在法国‘坎城电影节’上获大奖的神情,我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几乎要流出了眼泪。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看着1993年2月在北京为他拍的照片和我俩一起微笑的合影。我再次感到了照片的魅力。”
当时凯歌的心情十分复杂,外界对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交谈中我知道他是一个极为孤独的导演。在他留意我的镜头的一刹那,我清楚地感觉到了站在我镜头另一端的人,是一个多么有教养的虚怀若谷的艺术家,否则他没有这般神情。
那天,我跟凯歌谈得十分愉快,他看了我一部分图片,说:怎么,这帮人全都在你这儿了?他还让我给他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艺术家,他用一个信封的背面记着,说:有时间我想写他们。
是的,有不少人的确很棒,如以后我能拍他们就更棒了。我们一边吃着芒果一边开心地聊着。
“我今年还会拍戏,你有空就来吧。”他说。
我又拿出一本精致的小书给凯歌看,是毕加索的个人摄影专辑。“您应该有这样一本书。”我说。
陈凯歌接过书后认真地翻着。我说:这不仅仅是为您个人。他打断了我的话:我明白,行,就这样,我同意你的想法,我也知道你能做好,我给你我的通信地址,到时候我们再讨论该怎么做,是你来北京或让我怎么着,都行。
陈凯歌的《风月》,经过风风雨雨,几度折腾,终于又开始了。1995年4月,我给他打电话,他正要去上海为他的《风月》第三次开机拍摄,他问我有没有空过去?不巧我买好了第二天去广州的机票,为了这本书。
陈凯歌(电影导演)——1993年3月——北京
我抓起一部机器,开始朝着凯歌“点射”。
慢慢地,凯歌收住了笑容,
这时他已经准确地站到了我画面的最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