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身

王友身

王友身在《北京青年报》当美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青年报》的版式与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大字体、大版面的突破,这些似乎与王友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北京其他的报纸和刊物,基本都是四平八稳的模板,非常守旧,然而《北京青年报》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报社美编只是王友身的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其实,他本身是一位重要艺术家,利用多种方式来呈现其艺术作品,也参加过很多展览。

1993年,他还与王广义一起前往威尼斯参展,这也是当时中国艺术家第一次进入威尼斯。我们认识之后,非常欣赏彼此,关系紧密。在吕澎筹办“广州双年展”的时候,我随吕澎前去他家中,一行人在一起叙旧。王友身家中聚集了“新刻度小组”的成员,顾德新、陈少平、王鲁炎,都是我拍摄过照片的艺术家。当时作为“广州双年展”总策展人的吕澎,邀请这批艺术家在广州美院做一批装置作品,参加外围展,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在胡同口晃悠,看到一个我们都熟悉的符号——“军烈属之家”。于是,我说:“友身,我们在这拍一张。”没想到他真是一个好演员。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好像刚从睡梦中醒来,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王友身的作品《我奶奶去世前后》,以摄影的形式拍摄了奶奶去世的照片。在吕澎的艺术史中是这样记载的:“王友身的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延续摄影的形式对私密的个人感受的表达。”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我的父亲》。

王友身(艺术家)——1993年9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