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管子、小架子怎么治疗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经皮肤穿刺外周动脉,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器械(常被患者叫作长管子、小架子),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改善冠脉血供的治疗方法。冠状动脉介入包括单纯的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旋磨等技术。早期多为单纯的球囊扩张,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在3~6个月后,扩张的狭窄部位又因为弹性回缩的原因恢复了狭窄状态。随后,冠状动脉支架被研发出世,在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段以后,植入金属网状支架支撑血管壁,防止血管回缩再狭窄。
但是,单纯的金属支架又容易激活凝血功能,造成支架内再狭窄,于是药物涂层支架应运而生,就是在支架上钻孔,孔内塞入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或者将药物和其他物质混合涂在支架表面,使支架植入后缓慢地释放药物,阻止血管内膜增生,达到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目的。
在患者过了早期再狭窄时期以后,植入的金属支架却无法取出,尤其是有些患者反复植入支架,对后期的冠状动脉搭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科学家们又想办法开发了生物可降解支架,这种支架在防止早期支架内再狭窄后,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就降解吸收了,完全不影响后续的治疗操作。
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可降解支架大多数是高分子材料制作的,支撑力不如金属支架,因此这一类支架本身体积比较大,需要植入比较粗的冠状动脉内,如果冠状动脉偏细,支架本身就会造成血管狭窄;同时这类支架的塑形功能比较差,冠状动脉弯曲厉害的话也不好植入。
也有科学家研究了药物球囊,就是将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涂在扩张球囊上,在扩张狭窄的过程中这些药物会转移到血管内膜,从而发挥防止再狭窄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再次发生再狭窄。因此,关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科学研究就一直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冠状动脉旋磨主要是针对一些严重钙化狭窄的病变,因为狭窄部位钙化严重,单纯的球囊没有足够的力量撑开钙化的狭窄病变,所以就用高速旋转的钻头将狭窄的斑块磨碎冲走,这样血管腔自然就通畅了,随后再植入支架维持住血管的通畅。
支架植入示意图
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植入支架后撑开斑块,血管腔变通畅。
冠心病治疗的科学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目前,医学科学还没有发展到一劳永逸地治好冠心病这一步。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支架植入治疗呢?一般来说,放支架适合于简单的病变,即血管狭窄的位置比较短,比较直,狭窄的地方少,放1~2个支架就可以解决的情况;或者是一些病情很重、体质很差或伴有晚期肿瘤的患者,这样的患者虽然应该要做搭桥手术,但是承受不了手术创伤的打击,也只能考虑放支架来缓解病情。此外,有一部分搭桥术后的患者,若再发新的狭窄,为了减少二次手术的创伤,也可以考虑先行支架植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