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在德国
蔡元培一生三次赴德留学,前后逾五年之久。1907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911年底因辛亥革命而中断学习,回国后出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2年7月,他因不愿与袁政府为伍而愤然辞职,并于同年11月再次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半年后,被孙中山召回。
1924年,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再次远赴德国汉堡大学,计划从事民族学研究。然终因干扰频繁,遗憾放弃。而在此三次赴德之中,第一次时间最久(四年多),亦最艰难,对蔡元培的学术与思想影响也最大。
时光倒流至1907年初夏。
那是沸腾却又被黑暗笼罩麻木了的暑天。穿一件灰黑色香云纱长衫,戴灰白色绸丝葛礼帽的清朝翰林蔡元培,已近不惑之年,终决定完成其游学德国的夙愿。由家乡绍兴乘船先至上海,再由上海赴德。
好友前来送行,其中一位是发小,劝道:“阿培,公费游学日本,不花自家一分一毫……”然而一句话未尽,噎在喉咙口。有人拉牢蔡元培的衣袖,未言先叹,语重心长劝其回心转念。
蔡元培只是沉默不语,极目远眺。远远的有一艘菜贩小船,正顺了桥洞悠悠然摇过来。近了,更近了。蔡元培与亲朋好友逐一道别,道:“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最尊,故而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也。”略一沉吟,又道:“此为澄思渺虑之举,心向往之。在德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说罢掉转身登船。
众人立于桥头,默然挥手,目送其离开。听见蔡元培大声道:“珍重!待学为己用,教育救国。”岸上之人依依难舍,他又道:“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大家珍重!”
小船一路摇。水声潺潺,此刻听来犹如啜泣声,青天白日忽然间落起雨来了。细雨无穷无尽,桨声,水声,穿过一座接一座石洞桥,朝着镇西慢慢慢慢划过去,划过去……岸上之人,如蝇头蠕动,变作黑点,终于看不见了。
蔡元培负笈来德,系自费留学。柴米之忧无以逃遁,加之学费不菲,一切的一切,均需靠一双手拼力赚得。柏林人地皆生,首先面临语言关,苦学德语的同时,就此开启他半工半读的留德生涯。
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蔡元培得以进入驻德使馆兼职,承诺每月可获银三十两。然而大使馆只应允照顾其食宿,并不提供任何职务与薪金。
其时,遥远的家乡尚有妻女需要抚养,踌躇再三,蔡元培给在德学习的唐绍仪的侄子唐宝书、唐宝潮等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专讲国学,每月可得报酬一百马克。朝升暮合,日日辛劳,仍时常捉襟见肘。
同乡挚友张元济见蔡元培常常一饥两饱,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编译,酬金按照编译千字三元,著述五元的标准计算。每月可得一百马克,如此,蔡元培终得以安心留学。
案牍劳形的日子,紧张且忙碌,不得片刻空闲。因柏林大学的入学手续严谨而烦琐,于蔡元培多有不便,遂于1908年8月,改入莱比锡,就读于莱比锡大学。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的张元济,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
而关于此段留德之难忘经历,多年后,蔡元培曾这样自述道:“我在柏林一年,每日若干时学习德语,若干时教国学,若干时为商务编书,若干时应酬同学,实苦应接不暇……德语进步甚缓,若长此因循,一无所得而归国,岂不可惜!适同学齐君宗颐持使馆介绍函向柏林大学报名,该大学非送验中学毕业证不可,遂改往莱比锡(Leipzig)进大学。”(参见《蔡元培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蔡元培书信集》(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蔡元培先生留学莱比锡大学期间,致他人的信函与电文,共计1 671件(1894—1940年)。通信对象几乎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财文各界要人。其中,信函皆以明信片形式书写,不妨抄录两段,如下:
1908年12月14日致陈介:
(莱比锡——柏林)
前在柏林奉教,甚快。
别后又承赐精丽之片,尤感。承示拟于年假偕夏君来此,甚所欢迎,惟弟等拟游Dresden(山水秀丽,音乐尤著名),如公来此后能偕往则大好矣(并请转致夏公)。
蔗青先生惠鉴
弟 培 顿首
1909年7月24日致陈介:
(莱比锡——柏林)
惠片谢谢。
夏君已到此盘桓,颇乐;惜贝君既匆匆返英而公及胡君竟未来游也。闻公得家庭之乐以助长学问之兴会,良可艳羡。
蔗青先生惠鉴
弟 培 顿首
两封信,写给一位叫陈介的。
陈介(1885—1951),字蔗青,湖南湘乡人。早年留日,1907年留德。在柏林大学攻读法政。1912年归国,任工商部商务司长及外交部常务次长等职。193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大使。
信中所提到一位夏君,指夏元瑮(字浮筠,夏曾佑之子)。当时亦就读于柏林大学。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与蔡元培关系密切。蔡说:“夏君每日于大学课程听完后,常到我寓,同往旅馆晚餐,或觅别种消遣……”(参见蔡元培:《孑民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