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李达
李达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之路并非径行直遂。青年时期曾“简单地设想,中国之所以贫弱到这种地步,是由于中国人知识不发达的缘故。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唤醒全国人民的觉悟”,一度曾抱有“教育救国”之理想。然则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充当列强宰割中国人民工具的现实,终使李达希望破灭,继而转向选择“实业救国”。
留学期间,因用功过度,李达身染肺病而不得不辍学回国。三年后再赴日本,就学于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在日期间,耳闻目睹日本军国主义肆意掠夺中国之现状,以及对中国留学生的种种欺凌侮辱,深受刺激的李达,不禁扪心自问,究竟如何才能救中国?如何才能改变国家与民族积贫积弱之窘境?
俄国十月革命大获成功。李达从日本的进步书刊上读到许多关于苏俄十月革命的文章,思想大为震动,如醍醐灌顶,就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往,并认识到只有学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方能救中国。
五四运动爆发,李达先后写下《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女子解放论》等诸多篇章,刊发于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陈独秀被捕后,他赶写《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跨洋声援,文章盛赞陈独秀是“一个拼命鼓吹新思想的人,一个很为了主义肯吃苦的人……”并深刻指出:“今日世界里面的国家,若是没有把‘新思想’来建设改造了的‘新国家’,恐怕不能立足在二十世纪!”
1920年夏,李达回国。去拜望陈独秀,陈独秀向其介绍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商谈建党事宜,以及自己正与李汉俊等人发起建党之事。此乃李达多年夙愿,自然一拍即合。随即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并主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秘密机关刊物《共产党》。同时开始筹备并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创办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平民女校。李达日后这样回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与广州等多地成立起来。我也在这一年以‘中国留学生总会’代表的身份,从日本归国寻访‘同志’,就在上海参加了发起建党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多数成员,都认为中国有建立共产党之必要,应立即着手建党。李达日后这样回忆道——“我回到上海以后,首先访问陈独秀,谈起组织社会革命党派的事。他说他和李汉俊正在准备发起组织中共,就邀请我参加做了发起人。这时的发起人一共是八人,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时在日本)、杨明斋、李达。”特意指出,“每次开会时,吴廷康(即维经斯基)都来参加……”进而又道:“经过紧张筹备,建党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五人在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筹建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并起草了党的纲领。这是实际性建党的重要一步。由于党的名称一时不能确定,陈独秀写信给张申府征求意见。张申府一人难以定夺,找李大钊商议,根据李大钊的意见,最终正式定名为‘共产党’。后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主要成员,均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亦使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由此而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性阶段。
究其本质,彼时之中共上海发起组,起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作用。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制定党的宣言纲领,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努力推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尤其在建党的过程中,发挥领导与核心作用。在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诸多方面,贡献之大,可谓不世之功。
然则世上事,合久必分。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双凫一雁各自飞,并不以为奇。
日后,据李达回忆,李汉俊曾向陈独秀写信,请其拨款作为党的活动经费,遭拒。且对于李汉俊来信所提到“每月从新青年书社拨两百元活动经费”一说,陈独秀的意见,迥然有异,他对谭植棠道:“这怎么可能?《新青年》的经费本来就紧张,每月再拿出200元,《新青年》还办得下去?”
1920年12月,陈独秀前往广州,陈独秀临去广州之时,曾与李汉俊约定,《新青年》每编出一期,即付编辑费一百元,之后李汉俊并未能按月编出,该社便不付给编辑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陈独秀南下之后,李汉俊常常连明连夜工作,亲自撰文并审定稿件,只为不耽误《新青年》的预定排印日期。不料倒落得一个“不付编辑费”的结果。不日后,关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二人心生芥蒂,加之陈独秀信上的口吻恶声恶气,毫不留情。一气之下,李汉俊便将党的名册连同一些文件交给李达,道:“这个代理书记,我干不了。请你来做吧。”不待对方开口,又道:“你要是不愿意做,就请陈独秀找人代理。”
然而生气归生气,做事秉承持之以恒的李汉俊,暂且将与陈独秀的个人矛盾抛之脑后,仍继续积极筹备中共一大。
缘此,1921年2月,李汉俊辞去代理书记职务,改由李达接任。直至中共一大召开,由李达全面负责中共上海发组的各项工作。
谭植棠(1893—1952),曾用名昌泰,出生于广东省高明区明城镇濠基坊(村),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