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召开

会议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这一日,重雾笼罩申城,直至清晨尚未散开。外滩海关大楼顶端的大自鸣钟,钟声当当而起。江面之上,有轮船远远地开过来。汽笛声一长两短,穿街过巷,进入沿岸各户各家。

其时,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书城与李汉俊兄弟的家中,中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派来的代表,齐聚一堂。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十分简单,然则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以及旅日代表周佛海;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

会议由张国焘主持,道:“鄙人能主持本次全国代表大会,倍感荣幸。”侧转身来,指一指一旁的两位外国代表,又道:“马林同志,是共产国际特派驻本次大会的观察员,尼克尔斯基同志做翻译。”掉转身来继续道:“毛泽东同志,是本次大会的书记员。”

大家热烈鼓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始。

因为之前关于政党名称的问题,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别已经接到过信函,“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很快便全票通过。

之后,代表们商讨会议的任务与议题。大家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接着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以及今后的工作计划,会议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一桌人且论且谈,关于政党成立以后,各地具体需要如何紧密团结,如何尽快配合开展逐项运动,畅所欲言。

不觉间已是晚霞散依,暮色苍然。

代表们从李汉俊家里出来,且笑且谈。直至院中月色微现,满地上花丛竹树的影子,交互重叠,离披动摇。

马林与尼克尔斯基先行告辞,与周佛海跟王尽美站在弄堂口略谈几句,但见两辆黄包车由斜对面疾奔而来。二人分别上车坐定,尼克尔斯基操一口俄国腔中文,道,南京路,东方饭店。话音未落,马林飞速地讲一句俄语,去汇中饭店。

去汇中饭店?

尼克尔斯基面露恍惑,掉转身来看一眼马林。

马林并不作声,只是跟他使眼色。尼克尔斯基立刻会意,一眼瞥见在街口的大树后面,有几个人鬼影似的一闪。改口让车夫改换目的地。

那车夫并不多问,纳下头只是拉了车子疾跑。尼克尔斯基有点紧张起来,道,怎么办?

马林淡淡一笑,道,不要回头。往前看。

身后不远处,已经有巡捕房的便衣,骑辆脚踏车,一路紧跟。

汇中饭店门前,高阶之上,灯火辉煌,背景音乐的钢琴声隐约传出来,黄包车稳稳地停下。

尼克尔斯基和马林二人拾级而上,直奔饭店总台而去。

盯梢的特务赶到,立于饭店门前徘徊张觑……

上海汇中饭店大堂内。马林想定两个标间。补充一句,最好是一楼。

尼克尔斯基用不标准的中文与总台服务员交流,不时用俄语同马林交换意见。

趁服务员登记的功夫,尼克尔斯基掸眼看一眼马林,攒眉摇头,道,怎么回事?我们到哪都有人盯梢?

马林佯装系鞋带,看见那两个特务,此刻正靠在大门上,报纸遮住半张脸。

总台服务员道,一楼客满。三楼尚有两间空房,您看?

尼克尔斯基默然片刻,道,可以。没听清马林在身后说了一句什么话。

服务员将房门钥匙递过来,含笑道,先生请,306跟307房间。

尼克尔斯基接过钥匙牌,转身上楼。马林在身后接踵相随。

走几步,马林悄声道,几个月以前,我才刚跟奥地利的警察打过交道,租界当局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会议尚未结束……

马林与尼克尔斯基上得楼来,特意在房间门口站了一站,慢悠悠地开门,立于门前再笑谈几句,这才各自进屋。

马林(1883—1942),荷兰共产主义者,1920年8月被共产国际任命为驻远东的代表,派遣至上海工作。1921年6月3日,乘坐阿奎利亚号(Acqulia)客轮抵达上海。化名安德莱森(Andresen),公开身份是记者。他先是住进了永安公司楼上大东旅社,不久搬到公共租界麦根路(现淮安路32号),后又迁到汇山路(现霍山路6号)。

尼克尔斯基(1889—1938),1921年6月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接替维经斯基在华工作。赴上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工作。到达上海,先与马林接头,随即与当时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等人建立联系。同年,出席中共一大会议,并作简短发言。介绍在伊尔库茨克建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以及刚刚成立的赤色职工国际的情况。建议中共重视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