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回忆

亲历者回忆

1920年4月下旬的一天,陈独秀正伏案给北京的李大钊复信,商讨进一步建党之事,妻子高君曼叫声“仲甫”,道:“有一男一女两位俄国人,同行人还有中国人,从北京特地前来拜访。”

话未落音,来人进得屋来,张国焘叫声“陈先生”,将李大钊的亲笔信递上前来。

陈独秀读罢欣然,立即通知上海《星期评论》的戴季陶、李汉俊与沈玄庐,《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等思想界名流与会。此后,张东荪与戴季陶因政见不合而先后离开。

维经斯基与陈独秀多次秘密会晤之际,适逢《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印行受阻,维经斯基出手相助,方才有了之后的不朽巨作。此处不再赘述。

陈独秀同维经斯基的会面,无疑加快了在上海乃至南方建党的步伐。

同年5月,某日,陈独秀秘密召集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开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开门见山道:“守常在北京已然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我们也不能落后。我提议,上海是不是先组织一个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共产党的建立作好组织准备。你们意下如何?”

众人一致同意即刻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包括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杨明斋、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共八人。并推荐陈独秀为研究会负责人。

1920年6月,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五人,于上海老渔阳里2号,即陈独秀的寓所,秘密召开会议,商讨成立共产党。推举陈独秀为负责人。由戴季陶负责起草党纲十余条。施存统、俞秀松、沈玄庐参与党纲的讨论与修改。明确指出,党要“用劳农专政和生产合作为革命手段”。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

1920年7月,经维经斯基亲自指导,中俄通讯社在上海设立,地址位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该社由杨明斋负责。工作主要为两项,其一,翻译并报道有关苏俄以及共产国际方面的资料,其次,将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为俄文,发往莫斯科。

1921年1月起,中俄通讯社改称华俄通讯社。

1920年8月底,陈独秀将上海建党具体情况,隔空传书,与李大钊频频鱼雁往来,希望“从速在北方发动,先组北京小组,再向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发展……”李大钊则复信道:“上海所拟议的要点,都是切实可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着发动起来……”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初,名曰“社会党”。9月1日出版发行的一期《新青年》,发表有陈独秀的《对于时局的成见》,文中所用的名称为“吾党”“社会党”。

而有关此事,陈独秀曾致函北京大学张申府,征求党的名称的意见。信中有条有理道:“在开始酝酿建党之时,除有信仰共产主义者外,还有胡汉民、戴季陶、张东荪等人,以及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叫‘社会党’……”担心叫“共产党”,怕他们接受不了。然而没多久,他们几位皆已退出,究竟该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他一时拿不准,并叮嘱张申府:“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

张申府一时亦难定夺,前来找李大钊商讨,李大钊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已称共产党了,其他一些国家原叫社会党的,也正改称共产党,你回信给陈独秀,不要叫社会党,就叫共产党。”

施存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回忆道:“党的上海小组成立于1920年6月,一开始就叫‘共产党’。它的机关刊物也叫《共产党》……”而陈公培只记得在陈独秀家里座谈,道:“作为组织共产党的准备,搞了五六条章程,很简单,但并没有提到组织的名称……”

1954年2月23日,李达在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信中,曾有这样的文字——“1920年夏季,C.C.P.(笔者注:C.C.P.为Chinese Communist Party简写,即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他提出,当时发起组织的不是“共产主义小组”,而是C.C.P.,中文名称是什么?他没有说。日后(即1955年8月2日),李达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道——“成立共产党的会议,是在《新青年》杂志社内召开的……党的上海发起组,推陈独秀做书记。”

而《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亦较早加入中共上海发起组,他在1956年6月曾这样回忆道——“1920年4、5月间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就是党。并未改用别的名称……”

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沈雁冰(即茅盾),亦曾在1920年夏天,经常参与陈独秀等人的聚会。1957年4月,他这样回忆道——“小组当时有个名称,我忘记了,但不叫共产党,也不叫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邵力子在1961年回忆——“研究会成立半年多,逐渐转变成共产主义小组的性质……”仍然没有提及名称究竟是什么。

笔者查阅周佛海的《往矣集》(1942年出版),书中则称其为“筹备性质的组织”。

括而言之,同时代的七位代表的回忆,肯定一开始就叫“共产党”的,只有施存统。

直至1990年,发现俞秀松日记残篇。1920年7月20日的日记中,俞秀松曾写道——“经过前回我们所组织底社会共产党以后,对于安那其主义和波尔雪佛克主义,都觉得茫无头绪……”日记中提及“社会共产党”,所指应该就是1920年6月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而并非施存统所说的,一开始就叫“共产党”。施存统的回忆文字中有“它的机关刊物也叫《共产党》……”实则《共产党》创刊于1920年11月,是在决定建立发起组的半年之后,也并非在“一开始”。

其时,适值与李大钊一起在北京筹建共产党组织的张申府,曾有过一段比较细致的回忆文字——“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又道:“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我们回了信。”而陈独秀给张申府写信的时间,正是1920年8月间。亦即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之后,就此说明,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初,“党”的名称,尚无明确定论。

言而总之,结合以上诸多回忆细节,可以悉知,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创建时,既考虑过称“共产党”,亦考虑过称“社会党”,或者“社会共产党”。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的名称为“共产党”,并不仅仅只是上海地方性的党组织,而是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不久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纷纷各自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

张申府(1893—1986),名崧年,河北献县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

杨明斋(1882—1938),山东平度马戈庄人。本名好德,字明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等一起工作过,对党的早期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周总理赞誉他为我党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