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评论》“三驾马车”之李汉俊

《星期评论》“三驾马车”之李汉俊

1920年6月20日,戴季陶资助施存统赴日本学习养病。在日本东京,施存统与陈独秀、李达等隔空传书。共同商讨有关建党的诸多事宜。

适值周佛海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读书,施存统与之取得联系,共商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事宜。陈独秀指定施存统为该组织的负责人。

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刚刚成立之初,进展缓慢,难有起色,且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成员只有施存统与周佛海二人。之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李达与李汉俊寄信函来,要求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会议,二人曾一度彼此互相推选,考虑到周佛海已多年未回国,最终决定由周佛海代表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

而这一时期的施存统,在日本大量阅览,博观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受益匪浅。深受日本共产主义研究者河上肇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亦得到极大提升。由其翻译的《资本论大纲》与《社会进化论》等著作,颇受读者赞赏。

1921年4月,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上海,曾专程拜望一位年仅27岁的年轻学者——李汉俊。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的记者村田孜郎与之同行。那么,年轻的李汉俊缘何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留日期间,深受河上肇、堺利彦等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影响,而毅然放弃较为喜欢的数学,选择马克思主义。李汉俊通晓日、德、法、英四国语言,日后对其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1918年岁末,李汉俊回国。与詹大悲同住上海法租界渔阳里,从事写作与翻译工作,并积极传播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芥川龙之介在《上海游记》里曾这样写道——“李氏乃身材不高之青年,发稍长,长脸,血色不足,目带才气……”并坚称:“李氏年仅二十八岁,按信条应为社会主义者,上海‘少年中国’代表人物之一……”

1919年春,董必武由鄂赴沪,与张国恩同住渔阳里,就此结识李汉俊。李汉俊向二人热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并将反映新思想新思潮的日文书籍杂志《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黎明》《改造》《新潮》等逐一详细讲解。

董必武阅罢,顿觉“深以为然”,就此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日后,董必武称李汉俊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绝非谦辞。

1920年,李汉俊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及之后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上海法租界白尔路(今顺昌路)三益里17号,住着李氏兄弟,即李书城与李汉俊。李书城乃同盟会元老。李汉俊则是留日归来的青年才俊,信仰马列主义。1920年春,李汉俊参加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工作,与戴季陶与沈玄庐并称为《星期评论》的“三驾马车”。

李宅斜对过的5号,住着邵力子。

其时,陈望道一到上海,便住进李汉俊家。随即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连同日文本英文本,一同交给李汉俊,请其参考校阅。

李汉俊校毕,立即送往相距不远处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即陈独秀寓所。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望道为八名成员之一,其余七人为,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沈玄庐、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初,公推陈独秀为书记。此时尚无委员一说,遇事踌躇不决,陈独秀便去找李汉俊与陈望道等人商讨。

日后聊及往事,同时代的张国焘曾这样回忆道:“陈先生(陈独秀)向我表示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意向,已和在上海的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定一、戴季陶、邵力子、施存统等人谈过,他们一致表示赞成……”

包惠僧亦曾回忆:“当时上海方面的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和北京方面的李大钊,一致主张成立中国共产党……”

而从中共上海发起组最初的成员来看,陈独秀与李汉俊二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已经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了解,另外几位成员,刚从学校毕业,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无太多研究。俞秀松自己亦曾这样道——“我对于安那其主义和波尔雪佛克主义,都觉得茫无头绪,从前信安那其主义,的确是盲从的……”(参见《俞秀松日记》)

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焕然一新出刊。新刊高擎宣传马克思主义旗帜,陈独秀与陈望道举肩并行。直至1920年12月中旬,陈独秀离沪赴粤,应陈炯明的邀请,赴广东省就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行前,特将《新青年》的编辑重任交付陈望道,并嘱李汉俊代理其中共上海发起组书记之职。

詹大悲(1887—1927),原名培翰,又名翰,字质存,湖北蕲春檀林镇詹山村人(原田桥乡詹山村),著名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因詹与孙中山关系较好,社会影响较大,因此大家认为他不公开为宜,一般不参加党的会议。党的指示精神,由联系人传达,詹大悲以后就一直按这种方式执行党的任务。

张国恩(1880—1940),亦名眉宣、梅轩,别名梅先,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9年2月,在上海与董必武相遇,共同主持湖北善后公会,从李汉俊处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20年夏,接李汉俊信,嘱其在武汉筹建共产党组织,遂与董必武、刘伯垂等人筹划,于同年秋,在其律师事务所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