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约

真理之约

1919年春,时年21岁的施存统,母亲因长期操劳过度,加之生活窘困,导致双目失明,加之本就患有多种疾病而无钱医治,又饱受丈夫打骂与虐待,终含恨撒手人寰,卒年45岁。母亲的早逝,对施存统刺激极大,痛苦之中踌躇彷徨,不停地自问:“中国历来主张‘孝道’,百善孝为先,我爱母亲,可是父亲虐待母亲,我要对母亲尽孝,就要反对父亲。可是,对父亲同样要尽孝,我又不能反对他……”纠结愤懑之时,适值《浙江新潮》主编,小施存统一岁的俞秀松向其约稿,一蹴而就,写下《非孝》一文。文章通篇充斥对封建旧传统的反叛与抗争。此文一出,舆论哗然。认为作者实乃毒蛇猛兽,是孔教的叛贼。施存统由此而被学校开除。这便是当年一时引为轰动的“一师风潮”。

1920年4月中旬,施存统与此生誓做“一个有利国、有利民的东南西北人”的俞秀松同行,经上海去福建漳州,打算弃笔从戎,去投奔素有“社会主义将军”之称的陈炯明。途经上海,短暂停留。

这日,二人在上海街头漫无目的闲逛,俞秀松一眼瞥见马路对面的戴季陶,叫声:“天仇!天仇兄!”戴季陶显然听见了,俞秀松立即拉了施存统直奔过去,道:“这是施存统,我们刚到上海。”

戴季陶向施存统伸出手来握了一握,互道姓名。戴季陶笑道:“寿松,别来无恙?”听说二人即将赴广东,一时没理解,面露恍惑之色。

俞秀松于是将施存统的遭遇,前前后后,一五一十,给戴季陶细述分明。

戴季陶听罢,恍然道:“《非孝》文,写得好呵!”看一眼施存统,又道:“复亮兄,先不要急着南下,不如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位革命领袖?”

说走便走。

黄包车不待客人招呼,已经快步行至眼前。三人猫腰上车坐定。戴季陶吩咐一句,“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

正值春寒料峭。寒气把手冻得拙拙的,那车夫应声而起,甩开膀子拉了车,只是埋头快跑。

车子行至《新青年》杂志社门前停下,戴季陶迫不及待跳下车来,叫声“仲甫先生!”大步流星而去。

俞秀松与施存统紧紧跟在他身后,接踵相随。

陈独秀听得门外一阵吵嚷,抬头就看见三个人。走在前头的戴季陶将身后的二人让进屋来,再叫一声“仲甫先生”,道:“这是施存统。俞秀松的好朋友。”

俞秀松亦疾步上前,叫声“仲甫先生”,手已经直伸出去,躬身问好。紧接着,又将施存统的遭遇一五一十娓娓道来。

施存统立于一旁,默然无语。

陈独秀对施存统道:“你的《非孝》我看过。勇敢的年轻人!”此刻施存统紧张的神经方才松弛下来,纳下头喃喃自谦一声,陈独秀听罢戴季陶一番话,道:“你们想去投靠陈炯明?”不待对方开口,又道:“投靠军队,不如投身工厂……”

施存统与俞秀松很快便被陈独秀说服,决定留在上海。本打算到工厂去做工,然则施存统正患有肺病,不得不暂时放弃做工的打算,先在《星期评论》社帮忙。

话说俞秀松与施存统离开浙江一师到了上海,其时,陈望道亦因受《非孝》风波牵连,离开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家徒四壁,父母含辛茹苦供其上学,之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在浙江一师做国文教员,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与收入。陈望道积极倡导新文化,力求改革国文教学,早已引得浙江当局甚为不满。“一师风潮”后,当局开除校长经亨颐,陈望道决心与校长同患难,共进退,毅然决然选择辞职。然而,失业意味着衣食无落。怎么办?忖度之下,赴上海寻求出路。

适值戴季陶正寻思能否在《星期评论》上刊载《资本论》。深思远虑,总觉翻译《资本论》不太现实,能读懂的人,实在凤毛麟角,不如《共产党宣言》言近旨远,且对于诠释渗透社会主义思想,大有助益。若能将《共产党宣言》译为中文,真是再好不过。

戴季陶留学日本时,看过由英文译成日文的《共产党宣言》。1916年回国时,曾带回一本1906年3月出版发行于日本的《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上面有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此书意义之大。然则真要翻译此书,难度可想而知。

《共产党宣言》语言独特,观点深邃,若要精准无误地翻译成中文,既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有很深的中文功底,且还须懂德文与英文,仅凭一本日文版谈何容易?找何人来译,亦非易事。

接连几日,因为翻译的人选尚无着落,戴季陶茶饭不思,夜不能寐。1920年春节前的一天,戴季陶前来找邵力子商讨。见面叫声“仲辉兄”,蹙眉摇头,道:“想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一时不知该找谁来翻译为好……”

邵力子听罢,略忖了一忖,带笑道:“最佳人选,近在眼前。”极力向其举荐自己的密友陈望道,道:“早在一九一九年,鄙人尚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陈佛突就常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他深知陈望道无论中文或日文,均有十分深厚的功力,又道:“此等重任,非陈望道莫属。他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而对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陈望道本人发表在1980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第三期《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文字——“……离开一师后,回家乡义乌译《共产党宣言》。我是从日文本转译的,书是戴季陶供给我的……”日后,在《回忆党成立时期的一些情况》一文中亦曾提到此事,“这书是《星期评论》约我翻的。原来准备在该刊发表……”

陈独秀一直惦记着李大钊的嘱托,适值听闻戴季陶希望请人翻译《共产党宣言》,且已经找到最佳翻译人选,大喜过望。即刻便让邵力子将他从北京带来的那本由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一起带给陈望道,供其参阅。

正为生活着落四处奔忙的陈望道得知,戴季陶与邵力子希望他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不假思索,欣然应诺。

百端待举,任重道远。隔日,陈望道带着众人的殷切嘱托与厚望,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

施存统(1898—1970),又名复亮、伏量,别号伏图,化名方国昌,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人。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参与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港。

戴季陶(1891—1949),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与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俞秀松(1899—1939),又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浙江诸暨次坞镇溪埭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革命活动家。与陈独秀同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五位发起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国际会议和首批留苏俄学习的共产党人。

邵力子(1882—1967),原名邵景泰,字仲辉,号凤寿,浙江绍兴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