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5.1.4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力就是人们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它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载体,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未曾直接感知或者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二是概括性,即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者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认识世界的低级阶段是感知,感知仅能直接地反映事物的各个侧面和外在联系,高级阶段才是思维。思维是深入学习的途径,是整个智力的核心和中枢,学生只有思维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知识,以形成理性的认识。思维力也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学习不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向学生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开展启发式的教学,而且要善于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使学习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时刻注意的过程。通常教师总是采用先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去学习。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解答问题。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训练,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获得知识过程的人。
2.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保证。发展学生思维就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和论证等。这里主要对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几种方法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实中联系着的东西分解成若干部分;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思想中产生了分析和综合。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彼此紧密相联。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去研究教材。在讲课时,应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广泛利用图解和图表,使各个方面能突出地表现出来。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体、联系、结合和系统上,进行适当的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足以说明各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的图解和图表。
例如,对一般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已知什么数据和要求什么数据,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与所要达到的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然后根据所用的数据结构,通过联想、类比与变换进行综合,应用概念与数量关系设计合适的算法。这样的过程有时也不是机械进行的。随着算法的需要,有时反过来要修改数据结构。这就形成了从分析到综合的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思维的抽象、概括过程,就是比较、区分、确定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对象各种属性的过程。所谓抽象和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综合。抽象就是通过分析,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通过综合,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的过程。人们正是通过这些过程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出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其探索和思考的方法。要善于分析问题的实质,掌握问题的规律。例如,在习题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就题解题,要引导学生把被处理的事物、数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再把它推广为一类对象所具有的普遍属性。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筛法”后,要求学生不停留在用筛法求素数的问题上,而是注意认识到筛法具有“筛东西”的特点,看到它实质上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挑出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并将其留下来,而将不满足条件的事物舍去。掌握筛法的实质,它的思想方法可以推广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去。
(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推理能力
推理是我们用以从两个或几个判断获得一个新判断的逻辑方法。任何一个新的判断,总是从个别的判断推理出来的。那几个判断叫做前提,而这个新判断叫做结论。推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归纳推理,即以若干特殊场合中的情况为前提,推求到一个一般的原理作为结论的推理方法;另一种叫做演绎推理,即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到某个特殊的场合作出结论的推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成就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具有上述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主体在强烈创新思想的指使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对自已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新的理论、新的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就其方法来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紧密结合。先进行直觉思维后,再进行逻辑思维,才能产生出较好的思维效果。直觉思维是全凭形象、色彩、声音、气味等直觉认识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来得快,很快就能产生一些设想,提出一些假设,但准确性低。逻辑思维是依靠语言,按照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思维的准确性高,但产生设想慢,甚至产生不出什么设想。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如果没有直觉思维作先导,就难以提出种种的科学设想。提不出什么新的问题、新的设想,就不可能开创出新的局面,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直觉思维迅速、机智地提出假设之后,还必须用逻辑思维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推理,才能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各种观察,激发学生直觉思维,提出各种设想,开阔学生的思路,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思维,使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创造性思维的性质来看,它是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的结合。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发明者所应具有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有人把它叫做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力求从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寻找答案的思维类型。这种思维类型,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方法、新理论。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流畅性,即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思维广阔,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有较强的选择性。
(2)变通性,即随机应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超常的新观念。
(3)独特性,即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思维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以上三个思维特点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数学与计算机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法”,大学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搞科研,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较好方法。
复合性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就是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信息中,从现成的资料和已知的条件中,寻找正确的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例如,计算6+6+6+2=?时,可分解为几种解法:6+6+6+2=?6*3+2=?6*4-4=?,经过比较,认为第三种解法是最好的。这种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复合思维的好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都不可偏废,它们对形成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