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 附:计算机课参考教案二

6.1.7 附:计算机课参考教案

课  题: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

教学目的:

(1)复习非对称型的条件转向语句的格式

(2)掌握对称型的条件转向语句的格式。

(3)能正确利用对称型的条件转向语句编程

教学重点: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的格式及编程。

教学难点:正确利用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编程。

教学方法:讲解与上机验证相结合

教具准备:徽机及相关软件

教学内容:

上一节课学过了非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其格式:

[行号] IF <条件式> THEN <语句>

THEN后面可以是行号,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语句;如果是多个语句,则语句之间要用冒号相隔开。

课堂练习:下面的语句正确吗?其中30语句是存在的。

1.10 IF X>0 GOTO 30

2.15 IF X>0 THEN Y=1:GOTO 30

3.20 IF X>0 THEN 30

4.25 IF X>0 THEN REM X.>0:GOTO 30

评:复习应该有条理,简洁,以便于记忆。格式要规范。

在上节中我们就可以用IF语句来实现分支结构,在非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中,程序执行过程中根据是否满足所给定的条件判断决定是否转向。而IF语句还有另一种形式即时称型条件转向,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板书)

一、语句格式:(板书)

格式1:[行号] IF条件式 THEN 行号① ELSE 行号②

格式2:[行号] IF条件式 THEN 子句① ELSE 子句②

其中,子句①、子句②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语句,如果是多个语句,则语句之间同样用冒号相隔开。PC机允许每一程序行最多有255个字符,如果超过就只能分成小于255个字符的语句行,但仍为同一语句行;屏幕一般一行显示73或80个字符,一行完毕自动跳入下一行,但仍为同一语句。

评:语句格式此处宜分别写出,或先子句形式,行号作为GOTO行号的简化形式来介绍。否则,要强调行号和子句不能混用。

执行过程:如果条件满足,则执行THEN后所给出子句①或行号①的内容,然后执行IF的下一个语句;如果条件不满足,则执行ELSE后的子句②或行号②的内容,然后再执行IF的下一个语句。

评:此处流程宜结合用流程图介绍,既直观又形象,又简洁,并点出“对称”的来历。

二、对于上面的问题,通过例题来说明:

例1 利用对称型条件转向语句编程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

(一)分析题目,确定计算方案:(也就是找出解X1和X2的公式)

从代数可知:

①若B2-4AC≥0,则有两个实根:X1,2=(-B±img29)

②若B^ -4AC<0,则有两个复数根:

img30

等式右边第一项为实部,第二项为虚部。

(二)编制框图

img31

(三)按框图编写程序:

10 TNPUT"A,B,C=";A,B,C

img32

这一例是THEN、 ELSE后跟行号。

同学们思考:

①如果把D分为大于0、小于0和等于0三个分支,求其根,程序应如何修改?

②如果未告诉A的取值,程序应如何修改?

③如果省略90语句,运行程序,结果有无变化,如有,何时有变化?

④能否执行政策40语句。

评:充分利用例子,调动学生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例题稍复杂了一点,不利于格式和功能的掌握。其中120输出语句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

例2 编写程序,由键盘输入弧度值,按下列公式求Y值(要求THEN、ELSE后跟子句)。

img33

输入并调试程序,记录2个以上不同的结果。

(一)分析题意,确定计算方案。

(二)编制框图。

(三)按框图编写程序:

10 INPUT"X=";X

20 IF X>=0 THEN Y=(SIN(X)+C0S(X))/2

ELSE Y=(SIN(X)一COS(X))/2

30 PRINT "Y=";Y

40 END

RUN <第一次运行>

X=?1<回车)

.6908867

X=?0<回车)

.5

RUN <第三次运行>

X=?0.5(回车)

...

img34

评:例1和例2宜交换讲解的先后秩序,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单后复杂。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THEN或ELSE后跟行号,程序应如何修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例题来讲述对称条件转向语句的格式,请同学们认真理解,对思考题认真思考后并认真做,并上机进行调试。

评:教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基本正确,但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欠隹。另外,教具准备应考虑事先绘制好两个例子的流程图。语句格式应用规范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