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在100多亿年前,在本超星系团的靠近边缘的部分有一个很大的星系际云,它在收缩中分成了3个云,1个大云和2个小云。大云就形成银河系,两个小云分别形成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
大云在收缩中成为球状,开始时内部密度比较均匀,由于湍流和其他原因,逐渐出现了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这些区域就形成球状星团,数目有二三百个。收缩中,云的中心部分密度增加最快,逐渐形成一个中心密集区。受到这中心密集区的吸引,球状星团向它下落,围绕着中心密集部分(也就是围绕银河系的中心——银心)在偏心率很大而且对银道面倾角也很大的椭圆轨道上转动起来,球状星团原来形成的地方就是它的椭圆轨道的远银点(轨道上离银心最远的一点)。随着这个大云的收缩,内部运动渐趋一致,有一个转动方向渐渐占了上风,而且由于角动量守恒,转动加快。尚未形成恒星的小云互相碰撞,损失能量,扁化为银盘,盘内逐渐形成了包括盘星族恒星和中介星族Ⅰ恒星(包括太阳)在内的大量恒星,它们都在大致圆形的轨道上绕银心转动。在此之前,球状星团中那些质量较大的成员星已经演化到了晚期,它们通过爆发曾把自己内部的重元素抛到星际空间。因为盘星族和星族Ⅰ的恒星是由加进了不少重元素的星际物质形成的,所以它们都含有较多的重元素。有一部分球状星团会瓦解,它们的成员星就成为单独存在的星族Ⅱ恒星,我们今天观测到的球状星团的成员星也都是星族Ⅱ的恒星,支持了这种看法。星族Ⅱ恒星的质量都比较小,和太阳质量相差不多。这是因为,那些质量较大的星族Ⅱ恒星由于演化较快,抛射出大量物质后已经变成了中子星或黑洞,剩下的就只有质量小的恒星了。随着银河系中心部分物质密集程度的增加,对星族Ⅱ恒星的吸引增强,星族Ⅱ恒星的运动轨道变小。今天观测到的星族Ⅱ恒星的运动轨道比原来的轨道小了不少。在银河系的核心部分,恒星高度密集,恒星之间常常会彼此碰撞,甚至会有两个恒星合成一个的,这就加快了演化速度。所以,在银河系的核心部分常常会出现超新星爆发,形成大大小小的黑洞,而且小的黑洞还会合成大的黑洞。随着演化的进行,银河系的核心部分还形成了一个大小约20光年×30光年的银核,它发出很强的无线电辐射。在这个区域内部,恒星更加密集,而且其中心有一个大小约2光年(或更小)的核心,这可能是一团磁场很强、转动很快、密度比较大的等离子体(磁轴和自转轴不一致)。银核发出很强的磁阻尼辐射和其他种类的非热致辐射,也很可能还发出引力辐射。银核已发生过不只一次的活动,在银核周围观测到的那许多射电源,就是银核活动时抛出的电离气体云(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们不断发出热辐射。今天观测到的高银纬星云,则可能是银核在1300万年前一次较厉害的活动中抛射出来的。形成旋臂的物质,也很可能至少有一部分是从银核抛射出来的。在旋臂里,形成的是极端星族Ⅰ的恒星,这包括O型和B型星、金牛T型星、星协,以及银河星团星际气体和尘埃也高度集中在旋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