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的形成
小行星的形成
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为什么不是形成一个大的行星,而是形成了许多小行星,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回答。早在1804年,当第一号到第三号小行星先后被发现以后,德国医生奥伯斯(他于1802年发现第二号小行星智神星,后来于1807年又发现第四号小行星灶神星)曾提出过爆炸说。他认为,在小行星区里先形成的是一个大的行星,后来这个行星爆炸了,分裂成许多碎块。碎块又互相碰撞,形成更小的碎块,于是成为大大小小的许多小行星。掉到地上的陨星也是这次爆炸的产物,所以才有陨铁、陨石之分:陨铁是该行星中心部分的碎块,陨石是该行星外部的碎块。由于是爆炸的碎块,所以陨星都具有不规则形状。今天观测到好些小行星的亮度作周期性变化,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小行星不是球状的,它们具有不规则的形状。
爆炸说的主要困难,是找不到爆炸的原因。有人认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自转得太快,然而,自转快是一个可能的因素,仅仅快速自转却不会导致爆炸。
有学者认为,在小行星区里先是由星子集聚成十来个不大不小的中介天体,这些中介天体彼此间的碰撞和再碰撞导致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小行星的形成。像谷神星(1号小行星)那样少数几个最大的小行星,则是未经受碰撞的原来的中介天体。这个碰撞说的困难在于,如果在那么大的小行星区里原来只有10来个中介天体,那么,它们相碰的机会就非常小。
拉普拉斯在他的星云说里曾认为,小行星是由原始星云的物质直接凝聚形成的。在19世纪的20多种星云说中,也有一部分认为小行星是由原始星云里的物质直接形成的。
根据各方面有关的观测事实,多数学者认为,小行星是由小行星区里的星子集聚形成的。在类地行星区里,由于温度较高,冰物质蒸发,都逐渐跑光了;在木土区里,相当大一部分冰物质冻结。小行星区的温度介于类地区和木土区之间,本区的冰物质绝大部分被蒸发,所以小行星和类地行星一样,主要是由土物质形成的。在木星区里,冰物质参加了木星的形成,原料丰富,所以木星胎生长得快。但是,在外面,有生长得也相当快的土星胎在和它争夺原料,而在里面,只有小行星胎,由于可用的原料少(占较大部分的冰物质不能用),它们生长得慢,所以这里的土物质原料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木星胎抢过去了。这样一来,小行星胎就生长得更慢了。最大的谷神星胎本来可以成为这一区里唯一的行星胎,但是,在它开始引力吸积以前,原料就没有了,因为大多已被木星胎抢走。所以,该区未能形成独一的行星,而是形成了许多小行星。它们互相碰撞,再碎裂成为更小的小行星。当然这种看法还属一家之言,尚需要科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