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分类
星系的分类
在康德(德国哲学家,最先提出太阳系“星云形成说”)的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当时的望远镜所能看到的云雾状天体,即星云,也注意到星云具有不同的形状。随着望远镜直径的增大和质量的改进,各种星云的不同形态看得越来越清楚,尤其是有旋臂的漩涡星系特别引人注目。到了19世纪末,列成表的星云已超过1万个。早在18世纪中叶,康德、瑞登堡和莱特这三个人,都认为银河系不是宇宙间唯一的天体系统,许多星云可能是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后来,这种观点被许多人所接受。孤立于银河系以外辽阔空间里的一个一个的天体系统被称为岛宇宙。但是,也有许多人反对岛宇宙的观点,认为星云是云,而不是恒星系统,它们基本上都在银河系里面,即使有一部分星云位于银河系以外,它们也不是由恒星组成的。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持续了100多年,到19世纪初,这种争论达到了高潮。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1885年在仙女座大星云上面出现了一个超新星,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17年,在星云NGG 6946上面又出现了一个新星。以后在其他星云里也看到了新星。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这些新星不是出现在从星云到观测者之间的半路上,而是恰好出现在星云里面。假定光极大时新星的光度和银河系里的新星一样,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有新星出现的那个星云的距离。算出的距离比银河系的直径大得多,这表示这些星云位于银河系之外。19世纪20年代在仙女座大星云(M31)里发现了造父变星,利用这种变星定出了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再次肯定了它是在银河系以外。不久,在这个星云和其他几个星云的照片上,在这些星云的边缘部分,又分辨出恒星来,进一步肯定了它们是河外星系。这样就清楚了,星云有本质完全不同的2类:①在银河系以内,称为银河星云,它们不是由恒星组成的,而是比较密集的星际弥漫物质;②在银河系以外,称为河外星云,是由大量恒星和类似“银河星云”的星云以及其他天体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目前光学望远镜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10亿个。
仙女座大星云
正如恒星按其光谱分为各种光谱型,变星按光变情况分为各种类型,星系按其形态也分为椭圆星系(符号为E)、透镜状星系(SO)、漩涡星系(S)、棒旋星系(SB)和不规则星系(Ir)几类。椭圆星系按照扁度又分为E0,E1,……E7,E后面那个数字n等于扁率的10倍,a和b分别表示星系在天球上的椭圆形投影的半长径和半短径,即
,所以,E0表示正圆形的椭圆星系,E7是最扁的椭圆星系。漩涡星系按旋臂的开展程度分为Sa,Sb,Sc,银河系和M31都是Sb型星系。棒旋星系和漩涡星系的不同,是棒旋星系的中心不仅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中心部分,而且多了一条长方形的棒状物,穿过椭圆形的中心部分,旋臂就从棒的两端延伸出去。透镜状星系是介于椭圆星系和漩涡星系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它有核,有盘,但没有旋臂。不规则星系具有不规则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