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形成

行星的形成

今天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基本上是固态的,所以只能是由固体质点和固体块集聚形成的。类地区里由于温度高,气物质和冰物质绝大部分都挥发掉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固态的,但大部分是冰,最多的是水冰和水化氨冻结成的冰。木星和土星的核心部分是由土物质和冰物质组成的固体,中部和外部是液态的,中部主要是金属氢,外部主要是分子氢。

尘粒在星云盘内气体中下沉时就已开始集聚了,它们一边下沉,一边集聚。这是行星形成过程的头一个阶段。尘粒的集聚只能靠碰撞。尘粒之间有相对运动速度,包括热运动和随着气体湍流的运动。如果两尘粒大小差不多,相碰时可能碰碎,但也可能是一个尘粒和另一尘粒的一部分(碎块)结合起来。如果大小相差很多,那么,碰撞的结果常会是较小尘粒的全部或一部分被较大的尘粒吃掉。当尘粒长大到不能再称为尘粒而应当称为星子时,大的星子遇到小的星子或尘粒,就更容易把它们吃掉。这个过程叫做碰撞吸积。由于运动和碰撞的随机性,由尘粒形成的星子在大小方面可以相差很多。尘层形成后,由于密度增大,碰撞会更加频繁,星子就长大得更快。那时,在今天每个行星所占据的区域里总会出现一个最大的星子,这样的星子便是行星的胚胎,称为行星胎。如果最大的星子不久以后在碰撞中被碰掉了相当大一部分,不成为最大星子了,那么原来第二大的星子就升上来,成为行星胎。

当行星胎半径大到1千米左右时,它的质量已经大到需要考虑它对星子的吸引了。在这以前,集聚只靠碰撞,只有星子碰到行星胎时才会被吃掉;现在,只要星子接近行星胎到一定距离,它的运动方向就会由于行星胎的吸引而弯曲,逐渐接近行星胎,终于被吃掉。行星胎的生长主要靠引力,称为引力吸积。在一段时期内,碰撞吸积和引力吸积都起作用;以后,引力的作用便大大超过碰撞的作用,只需要考虑引力吸积了。

星子的平均半径越大,空间密度(单位空间体积内星子的数目)就越小。由于星子运动的随机性,从一个局部范围看,星子的分布可以很不均匀,每个星子常会处于一个不对称的引力场中,从而受到加速。所以,随着星子的增大,星子间的相对速度不是减小,而是缓慢地增大。星子是由尘粒形成的,原来的尘层已不能再称为尘层,而应当改称为吸积层。

星子都在绕太阳公转,所以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既会改变速度,也会改变公转椭圆轨道的偏心率和倾角。在今天地球轨道处,轨道偏心率等于0.04的星子之间可以出现大到60米/秒的相对速度。今天小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平均为0.14,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大到约3千米/秒。

在类地行星区里的气物质和冰物质都挥发掉以后,只剩下来土物质;而在土物质的星子集聚成行星以后,就再没有剩下多少东西了。在木土区里,固态的尘粒和星子集聚成行星的固态核,当其质量增大到1025克数量级时,固体核便开始吸积周围的大量的气物质,使它们成为行星的一部分。由于压力大,气体压缩成液体,所以,木星和土星的外部是液体,其中主要成分是氢,氢和氦占了这两个行星质量的绝大部分。这样,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就比其他6个行星大得多,但平均密度却比其他行星小。在天海区里,由于离太阳远,太阳的吸引力微弱,逃逸速度小,气体逐渐逃逸掉了。气体的逃逸是很慢的,但由于星云盘里离太阳越远物质越稀薄,所以天海区里物质的密度比木土区和类地区都小得多,行星的形成过程进行得很慢,所以当天王星和海王星长大到足够吸积气体时,气体已经跑光了。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体积和质量比木星和土星小,除大气以外,整个是固体,大部分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