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彗星
探测彗星
太阳系里的彗星,大部分在远离太阳的极其寒冷的地方出没。彗星上保存着太阳系形成早期的最原始的物质,可是,彗星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对此只有猜测而不能定论。
“星辰”号探测器
为了采集彗星的原始物质,1999年2月,美国航天局派出了“星尘号”探测器,它在2004年与一个叫“怀尔德2号”的彗星相遇。“星尘号”探测器是一个质量达385千克的机器人,在地球引力的帮助下,它将穿越4.8千米的彗星轨道平面和彗星相遇。在相遇之时,“星尘号”准备伸出一只用气凝胶构成的巨型“手套”,从彗尾处收集星体物质,将它装在返回舱里,带回地面。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月系统外收集到的天体标本。
与此同时,一项更加激动人心的探测并登陆彗星的计划也开始酝酿。
一位名叫布莱思·缪尔黑德的美国科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他准备派遣一个叫“深空4号”的探测器,在距地球几亿千米外的一颗名叫“坦普尔1号”的彗星上登陆。
“坦普尔1号”彗星每隔5年半绕太阳一周,它的轨道直径大约是6千米。尽管科学家相信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可是在没有采集到彗星的实样以前,总是一个未知数。科学家设想,彗星表面的质地在棉絮和混凝土之间,因此为登陆器设计了一个类似鱼叉的装置。如果彗星的表面坚硬,鱼叉就锚定在它的表面;如果彗星表面柔软,鱼叉就会完全陷入彗星表面,然后展开一把小小的金属伞,以便固定在那里。
“深空4号”于2003年4月发射升空。在发射2年半以后,探测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会。然后,在彗星的周围逗留115天,寻找登陆点。
“星尘号”探测器的取样和“深空4号”探测器的登陆,谱写了人类探测彗星的新篇章。目前探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轰炸性探测,然而,“深度撞击”探测器在完成轰炸后由于受到爆炸激起的大量尘埃和彗星碎片的干扰却没有拍摄到所炸出的弹坑的详细照片。后来,当爆炸尘埃和烟雾消散时,探测器却已经远离了“坦普尔1号”彗星。科学家们没有放弃研究,继续计划对彗星的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