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盈亏圆缺

月亮的盈亏圆缺

十五的月亮,圆圆的,明亮的,像一面明镜,洁白,美好。“花好月圆”更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然而被人称作“天灯”的明月,并不是夜夜照耀在天空的。在农历初八、九和廿二、廿三,天边的明月变成了阴阳脸,半边明亮,半边黑暗。在农历初三、四和廿五、廿六,月面明亮的部分更少,只有镰刀似的弯弯一钩月牙。而农历月初和月底,连月牙也不复存在了。

有的人认为,有东西挡住了月亮。全部挡住,看不见月亮;挡住一部分,看见部分月亮;一点不挡,看见一轮明月。也有人认为,月亮半边发光,半边不发光。不发光的半边朝我们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月亮。发光的半边朝我们的时候,我们看见圆圆的月亮。在这两种情况中间,我们看见部分月亮。

这些说法貌似有理,其实都是错误的。

早在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就认识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它是被太阳照亮的。朝向太阳的一面就亮,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暗。他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些认识是正确的。

月亮本身的确不会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没有太阳的照耀,我们便看不到月亮。太阳只能照亮半边月亮,另外半边照不到。只有向太阳的一面才明亮,背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亮在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是经常改变的,地面观测者所看到的月面明暗部分,也将随这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月亮盈亏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亮的位相,简称月相。月相的变化就是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变化造成的。

月相变化图是月亮、太阳和地球三者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当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亮朝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因此我们看不见月光,这是朔日。朔日在农历初一。朔日后的第一天,太阳刚落山,月亮就在西方地平线上了。往后,每隔一天,月亮就东移一点,向地球的一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也增加一点。朔后两三天,天空就出现一钩弯弯的娥眉月,习惯上叫做新月。在娥眉月的时候,往往能在月牙外面看到稍暗的一圈光辉,这叫灰光,或称新月抱旧月。这个所抱的旧月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的结果。

新月以后,月亮继续东移。我们见到的月面部分也继续增大。到朔日后七八天,即农历初七、初八时,朝地球的月亮,半边黑暗,半边明亮,因此我们能看到半边月亮,这叫“上弦”。

img63

月相全过程

“上弦”以后,月亮渐渐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边,朝地球的一面照到太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多。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成一直线,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时,朝地球的一面月亮全部被太阳照亮,我们能看到整个圆面,这叫满月,或者叫“望日”。“望日”一般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望日”以后,月亮继续绕地球运行。但日、月、地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朝地球的一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逐渐减少。“望日”后七八天,即农历廿二、廿三的时候,朝地球的一面月亮又是一半明亮,一半黑暗,我们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这叫“下弦”。

img64

下弦月

下弦以后,月亮继续绕地球运行。朝地球一面的月亮被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弯弯一钩月牙,这叫“残月”。

在农历月底的时候,连一丝残月也见不到,最后又回到朔日。

月相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等于29.53天。为了计算方便,一个月平均为29.5天。月大30天,月小29天。

在编制农历的时候,“朔”日规定在每月初一。由于月相变化的真正周期(29.53天)比一个朔望月(29·5天)长,所以。望日”不一定在农历十五,可能在十六或者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