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货可居术
奇货可居术
【心理战术】
抓住人们“以稀为贵”的心理,囤积奇货来谋取利益的战术。
奇货,稀有的货物。居,存储,囤积。奇货可居,指把稀有的、短缺的商品储存起来,等待高价时出售。
“奇货可居”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物极必反。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指出:“物贱之征贵,物贵之征贱。”低贱的东西,如果供应量不足,达到一定的极限,也就会由贱而变贵。贵重的东西,如果供应量超过了一定的极限,反而会变低贱。要想居奇货的经营者必须具备识别这两个极限的“慧眼”和同时大进大出的胆略。
【经典案例】
▲慧眼识奇货
法籍华人成之凡女士是巴黎知名的珠宝首饰收藏家。她认为收藏珠宝、金银首饰,要买有签名的、名家设计的,既可保值,又可升值。
20世纪50年代,成之凡女士刚到法国,偶然在一家金银首饰店见到一枚金戒指,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就这枚金戒指的含金量来说,并非4个“9”(即99.99%)的24K黄金戒指,只是18K的金戒指,这一点并不起眼,尤其是对有钱人来说,更是不屑一顾。
可是这枚外形像蜗牛的18K金戒指,在内壁刻有制作年代、号码和设计师的名字,这一点对于识货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没有吸引力。
成之凡女士深知这枚金戒指的收藏价值,便毫不犹豫地掏出6000法郎,买下了这枚金戒指。戒指至今戴在她手上,视为奇货可居,即使现在用6万法郎也是买不到的。因为,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金银首饰大多是机器生产的,每一种样式千篇一律,数不胜数。而手工制作的金银首饰愈来愈少,况且具有强烈的个性,多不雷同,价格昂贵,即使在国外,也多半是有钱人才专门定做,成之凡女士那枚戒指,现在便成了古董,其价值可想而知了。
1970年成之凡女士逛巴黎市场,偶然发现了一种银制发卡,制作年代是1900年,当时法国有一股崇尚东方文化的思潮,发卡设计样式像白菊花,是日本人所喜爱的,当时很便宜。成女士一口气把巴黎小店出售的这种发卡统统买回来。这个举动当时使许多人感到奇怪。1973年,巴黎有人发现了这种发卡的价值,到处去买。可是巴黎市场已没有货了,成女士囤积的这种发卡成了高价出售的宝物。
▲买断策略
日本有一家专门制造妇女针织品的公司,其获得了传奇性的发展。在高级服饰的行业中,这家公司的销售量最大。他们只负责筹划、设计,然后把服装样品交给厂商制造,再钉上本公司特有的商标,专由一家妇女商店销售。这似乎是一家靠创意赚钱的公司。
一位销售心理学专家曾访问过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你的公司为什么生意这么好,赚这么多钱?”
董事长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在无意间就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没有工厂,只管筹划、设计,由别人制造经销。没想到这些产品一推出,马上受到妇女的欢迎而抢购一空。不管生产多少,总是供不应求,的确不可思议。”
这位专家认为,这家公司的成功,并不在于委托产销的方式,而关键是一种“买断策略”。他们不把商品放到各大百货公司里去卖,只在专门商店定点销售,从而使人认为该公司所制的商品稀少,不到指定地点,就买不到他们的商品,于是趋之若鹜。当然设计创意的优劣也是重要因素。将这两条相加,便是他们的商品倍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