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术
逆反心理术
【心理战术】
逆反术是一种巧用逆反心理而达到说服目的的心理战术。对某一事物褒贬过头,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具体地说,对某一事物你越是想否定它,别人则越是想了解它,越是想找着理由加以肯定;反过来,对某一事物你越是过分赞美,别人则越是要否定它,找出理由来加以挑剔。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逆反心理。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意识遭到抑制和否定时,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
心理学家詹姆斯·鲁宾逊说过:“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只要感觉到不怎么大的抵抗,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被人指责自己的错误,就很容易引起不满,而且变得更加固执。”詹姆斯说:“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的欲望禁止得越严厉,他实现其欲望的信念就越强。”因此,灵活地运用这种心理倾向,往往可以使顽固的反对派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便是逆反法谋略的原理和价值。
▲本来不想参加的,结果偏要抢着参加
某语文教师很着急,他班的作文成绩不太好,于是他决定下午上完课后全班同学留下补课,他请来班主任老师助阵,竭力地说明补课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他声嘶力竭地说:“学习语文十分重要,第一……第二……必须全班留下补课,谁要是不来补课,第……第二……”
总之,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但是见效不大,逃课的人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决定成立语文提高班,规定这个语文提高班第一期只招10名,而且必须交5元的学费,规定严格按条件录取,不准开后门。这个消息一宣布,语文办公室门庭若市,学生抢着报名,有些学生怕进不了这个学习班,还请来家长帮着说情。
同样一件事,同一个老师,做法不同,客观效果就大不相同。你竭力地要他参加语文补课班,学生们却竭力不来参加;相反,你竭力地压制他的欲望,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参加。
▲逆向推销
利用逆反心理来推销商品,常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般广告都是全力鼓吹产品质量如何好,如何“誉满全球”,这些话吹多了,人们也就听腻了。有个个体户却利用逆反心理来推销商品。这位个体户到常州人民广播电台花钱做了一次广告。他不是为了推销商品,而是为了寻找一位在该店买了劣质皮鞋的顾客。
一般人到个体户买东西,多持怀疑态度,害怕上当受骗,而这位个体户不吹嘘自己的商品质量如何优良,而是主动在电台为不慎出售劣质皮鞋的经营行为承担责任,使自己诚实无欺的商人形象树立在消费者心中,因而这则广告扫除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这家皮鞋店的声誉,销售量也大为增加。
瑞士的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生意不太景气。一天,店主贴出了一张广告,称: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准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广告贴出之后,该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不多时就销完了积压的手表。
逆反心理就是这样巧妙,你对某一事物宣传过头,旁人都会认为你在吹牛,殊不知有了这种印象,他就会持怀疑态度,对你百般挑剔;而你如果自己否认自己的事物,别人则说你是谦虚,是诚实,他也反过来帮你说话,想出理由加以肯定。
▲强加于人,不如借用逆反心理
日本心理学家湖辉介绍过这样的例子:有人为了拍摄各种人的脸谱,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人在一堵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的墙上开了个洞,洞也没有什么引人之处,但在洞的旁边贴上一张纸,上面写着:“不准往里看。”结果,十有八九的行人都忍不住往里边看上两眼,拍摄者隐藏在暗处用胶卷把过往行人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拍摄下来,得到了众多的“脸谱”。
▲止之,不妨装作纵之
逆反心理往往反常用兵,这种独特的形式会引起欲擒故纵的效果。某教师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两个学生打架,旁边自然也有不少劝架的人,但越劝这两个学生打得就越厉害。可是有个老师却站了出来,说:“你们嚷什么!站在旁边看着当纠察,让他们打,我要看看谁厉害,谁英雄!”
说完,他就装着无事的样子站在旁边悠闲地抽烟,观看“打架表演”,奇怪的是,这两个学生却停下来不打架了。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正确巧妙地运用逆反心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