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不言术
妙在不言术
【心理战术】
在交锋中,必要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
在某种情况下,不说比说更好,这时,选择不言便是最佳谋略。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典案例】
▲诔而不从则不应
唐太宗有次问魏征:“如果你的进谏我没有听取,再同你说话时,你为什么不应答呢?”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复劝谏。如果因为陛下不听从,而臣子就让步了,那么你还将照样做,所以我不敢应答。”李世民说:“应答了再劝谏也没有关系呀!”魏征说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背后议论。’臣内心知道不对,却满口应承,这难道是契和稷事奉舜应持的态度吗?”
▲宋太祖以愚困智
宋太祖平定江南后,国势十分强盛,各国纷纷朝贡,尤以南唐更甚,历年不断。这一年,南唐君主派博学多识的徐铉前去朝贡。宋朝的官员自觉口才皆不敌徐铉,恐怕出丑,只好禀报宋太祖。
太祖考虑了一阵之后,圈选了一位不识字的侍臣接待徐铉。
徐铉见了这个侍臣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旁边的人都十分惊愕。这侍臣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一味地点头说:“好,好。”徐铉也不懂这侍臣所说的“好,好”是指什么,又不便详细追问。就这样,两个人彼此都不懂对方的意思,起初的几天,徐铉还旁敲侧击地问他,可这侍臣仍总是说好好,徐铉也渐渐累了。
他原想从与宋臣的谈话中探听宋朝的消息,但由于这位侍臣只会唯唯诺诺,终于一无所获。
▲宋太宗假装糊涂
北宋时,名将孔守正和王荣防守边疆,屡建奇功。一晚,两人随侍宋太宗饮宴,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各夸功绩,互争雄长。
旁立的侍从官即奏请宋太宗办他们的失仪之罪,宋太宗总是装聋作哑,吩咐侍臣送两人回家。
到了次日,孔、王二人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失态的事,惶恐万分,一齐上殿请罪。宋太宗却说:“那时我也喝醉了,也是恍恍惚惚,你们讲些什么,完全听不清楚哩!”孔、王二人感到皇上如此宽厚,更加忠于职守,谨慎从事。
▲书已就而不发
1863年7月,美国北方联军打了一场漂亮仗,迫使南方军队溃败。7月4日晚,败退的南方军队被一条突然涨满洪水的大河阻挡住了。此时,后面的追兵已经逼近,南军已经陷入绝境。总统林肯立即命令联军前线指挥官米德将军抓紧战机,即刻进击南方军队。
米德将军没有听从林肯的命令,因召集军事会议而延误了作战时机,使得已成瓮中之鳖的南方军队趁水退之机安然脱逃。林肯得知消息后大怒,在深深的失望中,他给米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及贻误战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信的结尾林肯写道:“你的良机业已失去,因为这个,我无限的伤痛。”这是信中最严厉的话。但是米德从未见到这封信,因为这封信林肯并未发出。
林肯为什么没有发出这封信呢?原来大怒之后写封信,是他的喜怒妙法。他曾对部下说:“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完之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这是林肯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引出的教训:尖锐的批评、斥责,将会引起恶感,于事业不利。
林肯的宽容、和善不是天生的。年轻时他不但任意批评人,而且还写信作诗讥笑人,甚至因此引起别人要和他决斗。这件事给林肯留下了难忘的教训。从此,林肯再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过任何人,也再没有写过措辞激烈的信。
▲罗斯福怒逐记者
西奥多·罗斯福早有当总统的雄心。在纽约当警察局长时,他就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办案力求公正。罗斯福的这一野心被《纽约邮报》及《纽约太阳报》的记者雷伊斯和斯谛芬识破了。他们在背后议论道:“看来罗斯福有当总统的野心,这一切只是为了下一步棋打基础而已。”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这两个记者竟直接跑到罗斯福的警察总署办公室,单刀直入地问:“罗斯福先生,我们二人在底下私议,认为你准备有朝一日出来竞选总统,你说对吗?”
平时一向十分和善的罗斯福一反常态,脸色骤变,突然跳了起来,抓起一根鸡毛帚,不问青红皂白,就向他们打来。二人见势不妙,马上转身就逃。罗斯福还在后面高举鸡毛帚,怒气十足地追逐,直到二人逃出警察总署。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罗斯福想当总统的事了。几年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记者问及罗斯福的野心,使他进退两难。如果如实回答,则使人们认识到罗斯福办案公正是为了竞选总统,这就使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公开否认,则以后竞选时会被人批评为出尔反尔。这就是他拿出鸡毛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