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氛围术
巧创氛围术
【心理战术】
巧创氛围术是借助环境和气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说服的心理战术。
【经典案例】
▲杯弓蛇影
晋朝的乐广有位关系很亲密的朋友,朋友好久没有到他家中做客了。突然有一天,朋友来到乐广家。乐广问朋友:“为什么隔这么久不来?”朋友病恹恹地回答:“我上次到你家中作客,承蒙你给敬酒,我端起酒杯正要喝,忽然发现杯子里有条蛇,心里十发厌恶,但又不好对你直说。结果喝下去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乐广开始有点纳闷,他反复琢磨也不得其解。这时,他向房间里巡视了一下,看见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弓上有漆画成的蛇形花纹。乐广终于搞清楚了,客人所说的杯中“蛇”,就是墙上这张弓的影子。
为了治好朋友的病,乐广在上次宴请人的地方,完全恢复上次的布置和摆设,重新摆下酒,一切依旧,然后叫客人入座,对客人说:“你在酒杯里看见了什么没有?”客人回答:“和上次看见的完全一样,酒杯里有蛇。”于是,乐广对客人说:“这杯中的蛇,就是墙上弓的影子。”客人恍然大悟,病立即就好了。
▲苏沃洛夫训纨绔
18世纪俄国杰出的军事家、俄军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曾身经百战、戎马一生。苏沃洛夫虽出身于贵族世家,但他极为推崇那些经过艰苦磨难,凭自己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人,十分厌恶依仗家族权势趾高气扬、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
有一次,上级指定一个出身高贵的彼得堡纨绔子弟到苏沃洛夫部下服役。这位花花公子一到部队,就径自去找苏沃洛夫。他穿着一套华贵的时装,浑身上下弥漫着一股香水味。他见到苏沃洛夫,还没说话就拿出一大包礼品送上作为见面礼,以期得到苏沃洛夫的好感。
苏沃洛夫一看见这种打扮、这种作风的阔少爷,气就不打一处来。在他的心目中,军人就该有军人气派,军人真正有价值的见面礼是他模范的品行和他的威武、勇敢、顽强和勤劳刻苦,而不是什么高级礼品。
苏沃洛夫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公子哥,让他懂得什么是军队,什么是军人,一个军人应该是怎样的。苏沃洛夫面带笑容请这位公子和他一起乘马驰骋。纨绔公子非常高兴,忙说:“我去换件衣服,立刻就过来。”苏沃洛夫伸手拦住他:“你现在是在担任勤务,担任勤务时哪里谈得上换衣服呢?上级要走的时候立即就得去。”
公子只好和苏沃洛夫上马,一直驰骋了许久许久。这位纨绔公子可倒了大霉,他那身质地华贵的丝绸衣服哪禁得住马背的厮磨?最后,他的裤子、袜子完全被撕成了碎片。苏沃洛夫就这样狠狠教训了浮华的纨绔子弟。
▲平息“骚乱”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1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发生了在宴会上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在同一时间,慢慢便嗓音越提越高,拼命叫喊,好让对方听到。马克·吐温觉得,这像一场骚乱、一次起义,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这时间大叫一声,叫人们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是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压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是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听得非常起劲。而我只用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一个个停下来,那时,除了我叽叽咕咕以外,什么声音都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人之多。坐在我旁边的是X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他有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会吓你一跳,直到跳出美国。”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桌那边起义般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并沿着长桌蔓延开去。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X先生不作声时,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邻座讲着故事。……我听到他说,‘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了她的长头发,尖声叫唤,哀求着把她的脖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剃刀可怕地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声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已一片寂静。
后来,每谈起这件事,马克·吐温都非常得意。他说:“我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时候比这次更高兴的了。”因为他机智地创造了一种氛围征服了听众。
▲巧答质问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当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作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正盯着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
“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子的人站出来。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处在你现在的那个位置。”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合乎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的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此含蓄作出自己的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美国教师教“蚯蚓”
这是美国某校的一堂自然常识课。
开始,老师说这节上“蚯蚓”课,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旁观察。
同学们抓住了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等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最后补充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
生: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生: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师:对。
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师:对。
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师:对。我很佩服你。
生: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儿我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动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整个这堂课,由于教师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求知、求实的氛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