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双关术

一语双关术

【心理战术】

说辩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汉字的特点,使得一字、一词、一语或数语,能关联两重意思,进而引发出一种深层的含义来说服对方。

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便于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巧妙曲折地表达内容,说明道理;幽默含蓄,妙趣横生,容易促人联想,发人深省。

【经典案例】

▲师旷论学

晋平公向盲音乐师师旷询问说:“我已经70岁了,想要学习,但担心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有作为人臣却戏弄自己国君的呢?”

师旷说:“盲臣怎么敢戏弄国君呢?我曾听说,年少时好学,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好学,像中午时的太阳光;年老而好学,就像蜡烛点亮时的光芒。点着蜡烛走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了说道:“说得太好了!”

▲蒯通说韩信

楚汉相争时,齐人蒯通深知韩信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想劝他叛汉称王,于是对他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蒯通以相面为名,实际上是劝韩信反叛刘邦,三分天下。“背”明指背后,实指背叛。蒯通因本意不便明说,只好用这种隐晦的方法来劝韩信。

▲蒯通答高祖

汉高祖从讨伐陈稀的军中归来,到达京城,见韩信已被处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惜,问道:“韩信临死时说了些什么?”

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

高祖说:“那家伙是齐国的说客。”于是下令齐国捉拿蒯通。

蒯通抓来后,皇上问:“你教唆过淮阴侯谋反吗?”

蒯通回答说:“是的,我原本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自寻死路,落得如此下场。倘若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杀掉他呢?”

皇上发怒说:“煮死他!”

蒯通说:“我真冤枉啊!”

皇上说:“你唆使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回答说:“当初山东地方大乱,英雄豪杰蜂起。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起来追求它,那些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谁不想抢先得到它。盗跖的狗对着唐尧狂叫,不是唐尧不仁,只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当时天下磨快武器,拿着利刃,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多得很,只不过能力不够罢了,您能够全部煮死他们吗?”

高帝说:“饶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在生死关头,能够镇定自若,抓住天下初定时高祖欲笼络人心这一心态来为自己开脱,保住了性命,尤以“跖之狗吠尧”一句最生动有趣,一语双关,既暗指韩信反叛有罪,自己唆使他反叛出于当时的局限;又讨好高祖,说他如帝尧般英明。本意是讨饶但话说得乖巧,蒯通的辩才实在是令人称叹。

▲苑外狼怎比苑中狮

宋代的石中立为人幽默。他当员外郎时,正赶上西域进贡了一头狮子。这狮子关在御苑(帝王花园)中,每天要吃15斤羊肉。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僚参观狮子时,有人发牢骚:“那野兽,每天给这么多吃的,我们一天的俸禄才只有几斤肉,人反而不如野兽了。”

石中立听了,劝解说:“你还不知足呀?要知道,那是‘苑中狮’,我们是‘苑外狼(员外郎),怎么能相比呢?”

▲樊恼自取

南宋大臣韩侂胄是主战派,但在朝廷内与许多人关系不好。1205年,他任平章军国事(相当于宰相),请求宋宁宗下令北伐讨金。

此时出兵,与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心理很不协调,加上用人不当,出师以后,西线的吴曦叛变,东线作战失利,只好妥协求和。这就更加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说他“没事找事”,引火烧身。

北伐失败后,他整日闷闷不乐,不知该干些什么。有一次,宁宗赐宴,席间,由几个戏曲演员即兴演出。先由三个演员分别演樊迟、樊哙和“樊恼”,然后再上来一个演员,先问:“樊迟的名字是谁取的?”樊迟回答:“樊迟是孔夫子所取。”问者一拜,说:“真是圣人门下的高弟子呀!”又问:“樊哙的名字是谁取的?”樊哙答道:“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所取。”问者再拜,说:“真是汉家的名将呵!”再问最后一个:“樊恼的名字是谁取的?”“樊恼”答道:“樊恼自取。”

韩侂胄听了,只有苦笑:为这样的朝廷卖命,北伐岂不是“自取烦(樊)恼”吗?

▲“真同志”妙解

“同志”本是一般称呼,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是很走俏。被叫一声“同志”,“走资派”就“解放”了。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台上握手、台下伸腿的“同志”,上上下下层出不穷。

那时,四川有位老工人,路过成都熙春北路孙中山铜像下,想到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话,无限感慨地说:“只有孙中山是真同志呀!”

不料,这句话被路过的几个“造反派”听到,不容分说,便把老工人扭送到“造反指挥部”,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总代表,你称赞他是‘真同志’,这不是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吗?后台是谁?快快交代。”

老工人见飞来横祸,倒也没慌张,从从容容地想出一句绝妙的答话:“我说孙中山像是‘真铜制’的,不是别的金属制的,有错吗?”一句话噎得“造反派”头头们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