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对人,做对事,努力才有价值

跟对人,做对事,努力才有价值

都说时势造英雄,能笑到最后的没几个。胜利者未必十项全能,却有如天助;失败者或许近乎完美,奈何时运不济。其实,两者的根本差异不在于玄虚的“天命”,而在于人事。胜利者跟对了人,做对了事,故而能让自己的努力产生远超对手的价值。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比翼鸟如果没遇到合适的伴侣,就会在自己栖息的树上孤老终生;比目鱼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伴侣,就会在自己生活的海域孤独死去。这两种动物穷尽一生,只想找到那个“对”的同伴。而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奋斗者,也怀有同样的情结。正如古人常说的“良禽择木而栖”。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努力生活的人,也不缺少想干一番事业并为之拼搏的人。然而创业艰辛,任何成功者都需要一定的“遇合”。

所谓“遇合”,指的是人的遭遇应当与时机相契合。《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中说:“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意思是说,做事一定要看准时机,假如时机不合,就耐心等到合适的时间点再行动。这是《吕氏春秋》的作者对无数战国士子奋斗经验的总结。

那什么是“时机”?简单说,“时机”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跟正确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当然,关于“正确”的定义,由于行业、目标、立场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泛泛说来,能让你的努力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的事,就是正确的事;能让你的努力真正产生价值的人,就是正确的人。

古代游士以治国平天下为志向,他们四处奔走游说诸侯,不仅仅是在求职谋富贵,也是在寻找那个“对”的人。

战国改革家卫鞅(即商鞅)曾经在当时最强大的魏国效力。他是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的中庶子(相当于机要秘书),做事与谋划十分精当,非常得丞相赏识。公叔痤出将入相是魏惠王最倚重的元老。照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正常的剧情应该是公叔痤举荐自己的得意门生接任丞相,魏惠王喜得一位治国良臣,魏国继续保持头号强国的辉煌。谁知,这个台本只演了一半。

公叔痤临终前真的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为相,但魏惠王没同意。公叔痤一狠心,劝魏惠王杀掉卫鞅,以免他日后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魏惠王随口答应了。

显然,卫鞅在丞相公叔痤眼中是“对”的人,但在魏惠王眼中不是。魏惠王根本没把尚无名气的卫鞅当回事,连杀都懒得杀,他也并非卫鞅值得效力的明主。

尽管魏国此时还很强大,有着优越的环境,但卫鞅毅然离开了魏国,寻找真正能实现自己强国大计的明君雄主。恰在此时,21岁的秦孝公向全天下发布了史无前例的《求贤令》。卫鞅闻讯,马上赶往当时并不富强的秦国。幸运的是,秦孝公虽然比魏惠王小很多岁,但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做事踏实、用人不疑。卫鞅因此成为变法强秦的大功臣,名垂青史。

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而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努力追求好日子的奋斗者,都对“跟错人,做错事”有着深深的恐惧。因为那样一来,我们的努力将会失去意义。在和平年代,跟错人也许只是让你劳碌一生默默无闻;但在战争年代,跟错人往往是一件要命的事。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认为自己能战胜项羽,是因为用好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项羽虽有谋士范增辅佐,却不能将其信任到底,故而败亡。如果站在张良、萧何、韩信、范增等人的角度来看,成败的关键恰恰在于跟对人,做对事。

在汉初三杰中,只有萧何是一开始就追随同乡刘邦的。张良与韩信都是从其他阵营跳槽过来的。

反秦浪潮爆发时,谋求复韩的张良最初带着百余少年投奔楚假王景驹,途中遇到了沛公刘邦。刘邦拜其为厩将,张良也投桃报李,常以《太公兵法》进言献策。其他人并不能领悟张良计谋的妙处,唯独刘邦常用其策。张良虽感叹其领导才能,但后来还是投奔韩王成了。

在灭秦战争中,张良作为韩王代表协助刘邦军,率先攻入关中。在鸿门宴上,又是张良设计替刘邦解围,使之逃离了项羽与范增的圈套。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张良替他争取到了战略意义重大的汉中六百里地,还建议他烧掉栈道以打消西楚霸王项羽的猜忌。

直到此时,张良都不是刘邦的部下,他跟的人是韩王成。最后让张良下定决心投奔刘邦的人,恰恰是项羽。

项羽分封天下,却不肯遣韩王回国,而是先将其贬为侯,又在彭城杀死韩王成。张良为了复仇,归顺汉王刘邦,成为其心腹。这才成就了后来大汉留侯与“谋圣”的美名。

张良生活的年代,出现过三位雄才大略之主。千古一帝秦始皇唯才是举,虎视何雄哉,但他于张良有灭国之仇。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河,勇冠天下,但他并不重视张良,还杀了张良竭力维护的韩王成。假如没有汉高祖刘邦,张良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韩国使徒,无力挑战霸王项羽。

韩信最初只是个谁都不在乎的小角色。他起初是加入了项梁的楚军,项梁战败后又成为项梁的侄子项羽的部下。他多次进献计策,但项羽都没当一回事。于是失望的韩信离开楚军,投奔汉军,但依然没被重用,还差点被连坐处死。好在滕公把韩信从刑场上救下,并向刘邦举荐他。但刘邦也只是任命他为管理后勤的治粟都尉,而韩信期望的是做统兵大将。当时汉军许多官兵都觉得跟着刘邦没前途,纷纷离开。眼见汉王同样不赏识自己,韩信也独自离开了汉军。

刘邦以善于用人著称,却迟迟没能看出韩信的价值。按照古代士人的标准,这样的主君不值得效命。韩信的做法情有可原,但这险些断送了他的大好前途。

萧何是刘邦最倚重的“关键先生”,曾经多次与韩信交谈,知道其才华与抱负。他得知韩信出走后,来不及报告刘邦就立即追赶韩信。事后,萧何又向刘邦力荐韩信做统兵大将。刘邦与韩信深谈之后,发现他果然是罕见的军事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未必能从巴蜀汉中逆袭,最终消灭项羽。如果韩信错过了这最好的机会,也许一辈子都会默默无闻。

虽说韩信的成功靠的是萧何的力荐,但不可否认,屡次跳槽的韩信在“跟对人”这个问题上,有着类似比翼鸟、比目鱼的执念。倘若他满足于在项羽麾下做个小小的执戟郎中,恐怕永远没有出人头地的机遇。韩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果断放弃当时如日中天的项羽集团,加入正值军心涣散、未来前景灰暗的刘邦集团。

为什么韩信要弃楚归汉?原来,他认真分析过刘邦和项羽两位领导者的优缺点。

比勇气,项羽胜出;比剽悍,项羽胜出;比仁慈,项羽胜出;比势力强大,项羽胜出。但是,项羽只有匹夫之勇,没有用人之量;只有妇人之仁,舍不得激赏功臣;放弃了战略要地关中,缺乏深谋远虑;杀死义帝楚怀王,对诸侯背信弃义;所过之处往往大肆屠戮,丧失了民心。而在这几个方面,刘邦恰恰比项羽做得好,所以韩信判断汉军只要采用了正确的方针,迟早能反败为胜。事实证明,他跟对了人,做对了事,为大汉王朝开创了基业,被后世尊封为“兵仙”。

韩信对刘、项二人的分析,可以作为甄别优秀领导者——那个影响你一生的贵人的参考标准。

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清晰的人生规划,但想要获得成功,就少不了相应的平台与时机。所谓平台与时机,就是与正确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找到你生命中的贵人,认清自己努力的方向。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发光发热,让一点一滴的努力产生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