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别让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这个社会只看功劳,不关心没成果的苦劳。你的“努力”只有在成功时,才会被当成励志故事。否则,只不过是一文不值的苦劳。在你下决心努力之前,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份努力是否有价值。
成功者永远不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一批人会因为对未来绝望就放弃努力而被淘汰,一批人会因为懒惰懦弱而被淘汰,一批人会因为努力方向混乱而被淘汰,一批人会因为不切实际而被淘汰,一批人会因为规划不清晰而被淘汰。
那群不努力的人无须赘言,努力的人也要经过多重考验才能成功。在人们看来,模仿成功者的经验就是获得成功的捷径。但真正能复制成功的寥寥无几。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一定的独特性,照搬经验很可能只是在东施效颦。
没有仔细考察成功的条件就去机械照搬某个成功经验,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努力越多,损失越大。
宋国有个耍杂技的卖艺人,因身怀绝技而被宋元君召见。他踩着两根有身高两倍长的高跷奔跑,就像用自己的双腿奔跑那么灵活。与此同时,他还能轮流手抛七把剑,始终保持其中五把剑在空中飞。宋元君没见过这么稀奇的杂技,非常开心,赏赐给卖艺人不少金银布帛。
另一个卖艺人听说此事后,也求见宋元君。他耍的杂技如燕子翱翔一般轻灵,并不比前者逊色。就在他以为自己也能得到表现机会时,宋元君却把他打入了大牢,关了几个月才得以释放。
原来宋元君上次观看表演时恰逢心情大悦,才一时兴起重赏卖艺人。事后,他突然觉得这些杂技虽然奇特但毫无实用价值,便有些后悔。得知又有卖艺人来求见时,宋元君立即判断此人也是为了得到赏赐而来,故而十分生气。
应该说,第一个卖艺人的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宋元君当时心情不佳,可能被关进监狱的就是他了。所以,第二个卖艺人照搬他的经验时,不但没得到赏赐,反而陷入了牢狱之灾。
由此可见,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是一种风险极大的行为。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用借鉴他山之石。学习各类成功经验是必要的准备工作,但不能对这些经验生搬硬套,而应该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融会贯通,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
不过话说回来,事后诸葛亮好做。但在事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卖艺人又怎会知道自己误入歧途了呢?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说不定今天的成功经验到明天就过时了。因此,我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认真辨别行动的方向与时机。有时候,你很努力,也有真本事,也大概清楚自己需要往什么方向前进,但不小心遇到了错误的时机或者处于错误的平台,同样会招致劳而无功的下场。
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一个喜欢军事。喜欢儒学的儿子以仁义道德之论入齐国游说。齐侯很高兴,任命他为诸位公子的师父。喜欢军事的儿子则去了楚国,与楚王讨论兵法。楚王很高兴,任命他做军正。两个儿子的爵位俸禄使得施氏全家变得富贵,在乡里很有地位。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巧的是,俩人的兴趣爱好及所学知识也与施氏的两个儿子相同。但孟氏家里穷困潦倒。他十分羡慕施氏的富贵,便登门求教成功的诀窍。施氏倒是很大方,把两个儿子的情况和盘托出。孟氏回到家里,便让两个儿子也学施氏兄弟那样去游说诸侯。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孟氏兄弟的胜算。
孟氏兄弟一个喜欢儒学,一个喜欢军事,都有一技之长。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士人游说成风。不同的君主喜欢不同的学说。所以,两者都有不错的就业机会。《史记》里有很多历史名人就是靠游说诸侯取得功名的,而且又有施氏兄弟得富贵的案例在前。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孟氏兄弟最后都应该获得好的结局。
然而,事情并未像孟氏和施氏预料的方向走。
喜欢儒学的儿子西入秦国,以仁义之说劝秦王削减武备。秦王不悦,说:“方今天下,强国事兼并,弱国务防备,靠的就是增加粮食与征集士兵罢了。如果用你的仁义之说来治理我国,就是自取灭亡之道。”于是秦王对孟氏的儿子施加宫刑并驱逐出境。
喜欢军事的儿子去了卫国,以兵法游说卫侯加强武备。卫侯不悦,说:“我们卫国很弱小,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我顺服大国,安抚小国,才能保住卫国的平安。假如依靠武力逞强,灭亡之日也屈指可数了。若是让你这好武之人去别国,只怕我们卫国的祸患就不轻了。”于是卫侯下令砍断孟氏儿子的脚,然后把他送回了鲁国。
见两个儿子非但没有得到富贵,反而沦为残疾,孟氏恼羞成怒。他带着儿子到施氏家后破口大骂。
施氏反驳道:“能顺应时宜的人会变得昌盛,那些违背时宜的人注定要衰亡。你们用的办法与我们并没什么区别,结果却截然相反。这并不是你的两个儿子在行为上有错误,而是违背了时宜的缘故。况且,普天之下的道理并不永远是正确的,世事也不会永远是错误的。昨天行得通的办法,可能在今天被舍弃。而今天所否定的办法,说不定将来又会被运用。某种办法到底行不行得通,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若想把握机会,就要注意顺应时宜,处理问题不拘泥于固定的办法。这样做需要足够的智慧。若是智慧不够,就算你们像孔丘那样博学,像姜太公那样足智多谋,无论到哪里也都会变穷困。”
孟氏父子十分羞愧地说:“道理我们知道了,请你不要继续说了。”他们从此以后不再怨恨施氏。
孟氏的儿子的确智慧不够。施氏的两个儿子在挑选平台时做足了功课。齐国是个素来重视学术的大国,适合学问家发展。楚国是个雄心勃勃的大国,非常重视兵争。俩人的长处恰好对应了两国当时的需求,所以他们能与两国君主一拍即合。
反观孟氏的两个儿子,只知道游说君王可以得到富贵,却没有在进言之前认真思考。秦国和楚国一样有争天下的雄心,必然重视懂兵法的人才。卫国是个弱小的国家,靠外交斡旋谋求生存,没有主动进攻的愿望。假如俩人能把去的国家交换一下,就能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奈何他们没动脑子,对施氏的成功经验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看清游说对象的实际情况,就急忙去献计献策,结果被秦王与卫侯当成误导自己的骗子给重罚了。
由此可见,只有经过充分思考的努力,才能真正取得预期结果。只是一味照搬他人成功经验的行为,是不动脑子的蛮干。做到最后,顶多是积攒了大量一文不值的苦劳,而无从做出让社会认可的功劳。这种没有意义的努力,和懒于努力一样会让你的人生充满失败。若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危害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