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就大,果断为西瓜抛弃芝麻
舍小就大,果断为西瓜抛弃芝麻
成功者都很务实,为大于其细,做好每一件小事。但在面临价值取舍时,成功者会果断地“舍小就大”,失败者则会为了捡芝麻而丢了西瓜。树立专注做大事的品格,才能避免被蝇头小利搅乱心神。
两个西瓜一般大,价格相同,但一个甜一个酸。大概没有人会头疼到底该选哪一个。人人心中有杆秤,根据自己的需要衡量世间的一切。俗话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人性是相通的,谁都喜欢得到对自己价值更大的东西。
问题是生活中的很多选项,并不只是一大一小、一好一坏那么黑白分明。人们有时不得不调动所有的脑细胞去权衡利弊大小,然后,做出一个不一定靠谱的决定。也许没有人没做过几件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但在事前,他们未必能意识到自己会因小失大。
东汉末年的名将孙坚是个智勇双全的人。在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各路诸侯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有曹操与孙坚俩人力主讨逆。曹操当时力量薄弱,勇敢出击但打了败仗。孙坚则豪气干云,屡战屡胜,董卓求和不成只得引兵西退。
然而,各路诸侯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很快开始争夺地盘。孙坚奉袁术之命进攻荆州的刘表。刘表派大将黄祖迎战,被孙坚打得大败。孙坚乘胜追击,渡过了汉水,包围了襄阳。原本已经胜券在握,谁知孙坚自恃骁勇,单枪匹马行岘山,被黄祖的部下所射杀。一代将星就这样意外陨落。
假如孙坚不恃勇轻敌,单骑行岘山,也就不会落单,误中敌军埋伏了。他为了逞个人英雄而不顾大局安危,结果不但自己遇难,也连累全军失败。
孙坚犯的错误,早在先秦时就被写入兵法。战国名将吴起指出:“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这段话说的是,普通人总是以勇敢来评论将帅的能力,殊不知勇敢只是将帅素质的一部分而已。自恃勇武的人会不顾全局利益做出轻率的举动,从而给全军带来灾难。
吴起多次统兵出征,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在一次战斗中,部下把剑捧上来给吴起,谁知吴起当场把剑丢在地上。他说:“将帅的职责在于执掌旗鼓,指挥调动三军,而不是自己冲杀敌阵。”
的确,作为全军统帅,带头冲锋陷阵的重要性远不如运筹调度全局。越是高级别的指挥官,越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小失大。吴起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有六十四战大获全胜,其余的都打成平手。史家尊其为仅次于“兵圣”孙武的“兵家亚圣”。
唐朝诗人王维曾在《老将行》中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里用了汉朝名将卫青与李广的典故。
有“飞将军”之称的汉朝将军李广,常在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出现。李广出道比卫青早。卫青还是个奴隶时,李广就是汉军中的新秀,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立下不小的战功。后来卫青做了大将军,多次击败匈奴。李广却没有太多建树。他戎马一生竟然没能以军功封侯,故而被许多人认为是命运多舛。但就事论事,李广的确不适合做三军统帅。
有一年,匈奴入侵汉朝上郡。汉武帝派了一名贵人跟着李广学军事。这位贵人在某日带着数十名骑兵出游,遇到了三个匈奴人。贵人原本打算以多欺少活捉这三个匈奴。结果一交手,数十名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受伤的贵人逃回军营。李广判断这三个人应该是匈奴人中箭术最强的射雕手。他自己也擅长射箭,顿时起了战心,于是带着一百名骑兵去追杀这三个匈奴人。恰好那三个人只是徒步行走。李广在离开军营几十里外的地方追上了他们。李广让部下分两路左右包抄,自己则亲自上前与匈奴人对射。俩人被当场射死,余下的一人也被俘虏。李广一审问,得知他们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就在李广准备凯旋时,几千名匈奴骑兵恰好与他们相遇。匈奴人以为李广的一百骑是诱饵,便迅速占领制高点,摆开阵型。汉军士兵非常恐慌,李广认为现在逃跑一定会引发敌军追杀,到时候难免全军覆没,不如故布疑阵,让敌军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李广下令让将士们前进到离敌军二里的地方,故意解下马鞍。果然,匈奴人不知虚实,不敢轻易出击。有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现时,李广与十几名骑兵立即上马抢攻,射死了敌将,然后又回到原地,解下马鞍休息。匈奴人迷惑不解,担心附近有汉军的埋伏,于是在半夜悄悄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军营。由于众将不知他的去向,没能在百骑追杀匈奴射雕手时及时支援。
这则案例既反映出李广的机智勇敢,也暴露了他缺乏大局意识的缺点。
李广身为统领一方兵马的上郡太守,为了追杀区区三个匈奴人就擅自深入草原几十里,部将都不知道他的位置。假如这次匈奴人没有上当,李广和那一百名汉军骑兵就会全军覆没。上郡一旦失去了军政长官,匈奴军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入寇边疆,整条长城防线将被攻破。这次有惊无险,已经算是老天爷对李广的垂青了。就冲着这个头脑一热就捡芝麻丢西瓜的脾气,勇武的李广在战场上表现平凡也并不奇怪。
汉武帝用人不能说没有偏心的情况,但他并非故意跟李家人过不去。比如,李广的堂弟李蔡曾经追随大将军卫青攻打朔方的匈奴右贤王部,因战功被封为乐安侯。李广的儿子李敢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左贤王部,夺得左贤王的军旗,斩首很多,被封为关内侯。所以说,“李广难封”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尤其是他那经常犯因小失大错误的性格缺点。
韩国围棋高手李昌镐从16岁开始拿世界冠军,获得了世界围棋杯赛的“大满贯”,在围棋史上留下了一个“李昌镐时代”。最让人感慨的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独特的棋风。
李昌镐有部自传叫《不得贪胜》。“不得贪胜”的典故出自唐朝国手王积薪的围棋十诀。他的下棋思路不同于其他高手。他不追求华丽高效的妙手,也极少打算一举击溃对手。李昌镐极端冷静、稳健,被人们戏称为“石佛”或“少年姜太公”。在他看来,华丽的布局容易招致对手的进攻,更容易成功的方法是比对手更少犯错。他的落子总是朴实无华,不给对手留下破绽,不为任何蝇头小利而动摇自己的步调。
在与许多强手的对局中,李昌镐的前半盘往往会比较被动,甚至落入下风。但他总能用超乎寻常的耐心与扎实的基本功一点一点缩小差距,并在最后的官子阶段以精确的计算逆转对手。“逆转半目胜”,以最小的优势赢棋,一度是李昌镐的特色。这需要极为出色的大局掌控能力,更需要拒绝一切诱惑,坚持舍小就大的冷静。
反观李昌镐的劲敌们,虽然常能在前半盘取得或大或小的优势,但进入后半盘时,总会下出错着、败着。败着的样式多种多样,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因小失大,捡芝麻丢西瓜。
由此可见,“不得贪胜”才能“舍小就大”。在奋斗的路上,机遇永远不止一个,诱惑也永远不止一个。也许,我们一时间很难计算清楚孰轻孰重,但面临抉择时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过于计较短期利益导致忽视了长远利益。做人不要太贪心,总想着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一网打尽,妄图将小目标与大目标全部完成。要记住,当两者难以兼顾时,只有舍小就大才能抓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