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度与专注度是成正比的
努力度与专注度是成正比的
滴水穿石,靠的是专注进攻一个点。专心、专注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些人花了很长时间去做某件事,看起来很努力,但效果不佳。其实,努力度未必与时间成正比,却与专注度成正比。
电影《战狼》一开场就有段紧张刺激的战斗情节。解放军某部特种部队与当地特警共同围剿跨国毒枭的秘密基地。为首的毒贩打伤了几名战士,并抓住一个人质躲在墙后负隅顽抗。那堵墙无法被子弹穿透,局面十分被动。就在指挥官设法稳定毒贩情绪以拖延时间时,主人公冷锋——解放军某部特种部队的狙击手,为了救负伤的战友,擅自开枪。
狙击步枪同样打不穿那堵墙,但冷锋先用两枪打穿了墙壁,第三枪击毙毒贩。他的射击技术十分精湛,三枪都打在同一个点上。一枪固然穿透不了整堵墙,但可以打出一个坑。这个坑被反复击中,墙自然就穿了。
类似的场景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两处。一处是我军官兵为了救战友,用同样的办法把一棵松树拦腰打断,阻挡了敌军狙击手的视线。另一处是那位敌军狙击手始终瞄着倒下的松树开枪,也是三枪打同一个位置,险些击中主人公。就算用同样的武器,其他士兵也没法使用狙击手的这个战术。因为他们不能保证每一枪都打在一个点上。
让努力变得更加高效,更容易变现为实实在在的价值,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但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并不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我们每天都会被海量信息淹没,大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信息过载”状态,无法像过去那样做深入思考。人的注意力俨然成了一种稀缺资源。那种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在今天越来越少了。在这个大家专注度普遍下降的快餐时代,对“努力度”的衡量标准也该更新了。
按照传统观念,“努力度”的衡量标准是时间。学习时间长等同于刻苦,工作时间长代表着勤奋。
别人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你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逐月逐年积累,别人与你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倘若你的竞争对手不甘落后,每天花三个小时学习,就能在成绩上反超你。正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时间越长,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大。传统观念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但它忽略了三个问题。
首先,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可以用于扩大“剩余价值”的“业余时间”都是有限的。
一天也就24个小时,扣除上班8个小时,再扣除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再扣除吃喝拉撒耗去的时间,我们能够利用的“业余时间”连8个小时都不到。而且这8个小时并不是整块的时间,而是被分成好几截。很多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上班族,光在上下班路上就要花费3个小时左右。如此一来,就算你像拧了发条的机器一样全力以赴,也无法保证“业余时间”能被全部用来增值。有些人的解决之道是减少睡眠时间,但这笔投入很可能在将来转化为你耗在医院的时间。所以说,靠延长学习工作时间来增值的努力方式,存在一个天然的上限。
其次,互联网社会比过去复杂得多,节奏也更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努力,并不符合社会需要。
信息大爆炸让人们头痛。光是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一个烧坏大脑CPU的活。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得不每天浏览大量的各类信息。毕竟,这是一个时间升值的时代。一条有用信息很可能引发裂变,错过新机遇的世界500强巨头,也会被抓住新潮流的后起之秀超越。在网民还调侃诺基亚手机比砖头还结实时,这个曾经排名全球第一的手机商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闭关努力固然必要,但奋斗者一直专注于闭关,很容易落后于形势。所以,无论你多么努力,都要匀出一部分时间关注最新资讯,而不是把全部时间用来“努力”。
最后,传统算法有个隐藏前提是每天只做一件事,而这在实际操作中未必成立。
学习与工作都是泛泛的概念。具体到细节的努力,才有衡量的价值。比如,你今天花两个小时做数学题,你的同桌花三个小时练习写作。这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比你努力。因为你们俩下功夫的地方不一样。只能说你在数学练习上比他努力,而他在写作训练上比你努力。无论努力时间如何延长,你的数学与他的写作,都不会真正得到提高。
很多人自以为很努力,但仔细检查其“努力”的过程,真正花在那件事上的时间可能不足30%,甚至比例更低。
例如,两个足球运动员每天都抽空加练三个小时。其中一个盘带、传球、射门什么都练,另一个则练习射门与力量。按照传统观念,俩人都努力了三个小时。但就实际而论,他们的“有效努力时间”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运动员的“有效努力时间”分别是:盘带1个小时,传球1个小时,射门1个小时。第二个运动员的“有效努力时间”分别是:射门1.5个小时,力量1.5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射门训练上,后者的努力度是前者的1.5倍。看起来俩人每天都加练三个小时,但专注度的差异决定了后者在射门技术上的进步更快。
近几年来,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风靡全世界。这是一个令所有奋斗者充满希望的新理论。
长期以来,“先天才华”与“后天努力”哪个更重要一直是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不努力的天才迟早会江郎才尽,而普通人通过不懈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大部分资质平庸的奋斗者在付出极大的代价后,依然无法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努力奋斗是一个漫长的煎熬过程。据说战场上的不败名将,总能在最艰苦的时候比对手多咬牙坚持5分钟。可是,没有人能确知,要努力多久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继续努力下去,是通往胜利,还是了此残生?大多数人面对未知的未来,并不敢一辈子赌博。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万小时定律”解开了这个谜团。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指出:许多“天才”并非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有着远超常人的资质,他们之所以登峰造极,是因为完成了一万个小时的锤炼。任何人只要经过了一万个小时的努力,就可以从平庸的无名小卒变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达人。这个结论是他对大量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进行统计调查后得出的。
按照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做五休二来算,完成一万个小时的积累至少要五年。然而,许多工作、学习超过十年以上的人,依然表现平庸,毫无亮点可言。这又是为什么呢?
症结依然在于专注度。
“五年成专家”的说法,是以所有工作时间集中于同一领域为前提的估算。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表面上努力了十年以上,但一结合专注度计算,真正投入的有效努力时间依然不足一万个小时。你自以为很努力,看似把业余时间都用上了,但你的努力方向很分散;时间总和很长,但单科累积时间并不长。这就是你的进度条迟迟不满血的根本原因。
刻苦了十年的人,却被只努力了五年的人超越。这种奇怪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假如你不幸是前者,请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努力度真有想象中那么高吗?在同样的时间内,努力度与专注度是成正比的。专心致志者的“一万个小时”进度条,比注意力涣散者积累得更快。
假如你被看起来不那么努力的人超越时,也许只是因为你没有他们专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