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努力都是必要的“无用之用”

99%的努力都是必要的“无用之用”

一分耕耘未必总是能有一分收获。很多时候,我们付出的汗水只结出了失败的苦果。失败永远比成功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者得不偿失。因为你的每一分看起来没有用的努力,都不是毫无价值的。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的是,只有付出大量努力,才能练出令社会认可的真功夫。否则,你就没有资格站在舞台上完成出色的表演。

很多人都想登上舞台,变得光芒四射,收获无数鲜花与掌声。但他们往往对“台下十年功”望而生畏,要么是吃不了苦,要么觉得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值得。总之,更快、更简单、更直接的成功捷径,才是大家满心期盼的东西。尽管人们都听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但又总是想一击必中、一步登天,生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足够的回报。

从某种意义上说,奋斗就是投入成本,成功就是能收回成本并获得盈利。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能盈利。

有一句老话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士兵们每天操练,但可能直到退伍时都没上过一次战场。军队的日常开支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按追求盈利的角度看,养兵是最不划算的事情。特别是在和平年代,部分人认为既然没有战争,就没必要继续养着规模庞大的军队。从表面上看,士兵们有九百九十九天是在空耗军粮,但为了能确保“用兵一时”,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为某事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同样道理。99%的汗水并不能直接变现为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业绩,但那是必要的“无用之用”。少了它,你反而无法成功。

惠施曾经嘲讽庄子说:“你的学说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庄子反驳道:“只有懂得‘无用’的价值,才能与之讨论‘有用’的价值。大地是宽广而辽阔的,但我们的脚踩到的地方仅仅是大地的一小块。假如说脚没踩到的地方就没有用处,那把这些‘无用’的土地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黄泉深处,这样的大地对人还能有用处吗?”

惠施说:“大地被挖成这样了,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既然这样,‘无用之用’的价值也就很清楚了。”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虽然地那么大,但我们每次能踩到的土地就那么一点点。起到实际作用的固然只有那一丁点“立足之地”,但如果没有旁边那些看起来“无用”的土地,你就只能原地踏步,根本没法前进。当你离开原地时,“立足之地”也随之改变,原先有用的土地也变得“无用”,“无用”的土地反而开始有用。这便是“无用之用”的价值。所以,纵然惠施能言善辩,也无法否认庄子的观点。

在奋斗的路上,我们的绝大部分付出,都像“脚外之地”那样是“无用”的。

达·芬奇画了许多世界名画,但若把所有画过的成品与习作都算进去的话,那么他一生中画的大多数画,都不能被称为有价值的艺术品。然而,天才的画家,也不是生来就会画画的。他们同样需要专业指导与反复训练,画出不计其数的失败作品与习作,做很多不能直接变现为功名利禄的准备工作,才能成长为举世公认的绘画大师。

在一场90分钟外加3分钟伤停补时的足球赛中,双方你来我往也进不了几个球。事后看经过剪辑的进球集锦,你能欣赏到行云流水的传切配合,或者精彩的连续过人,以及刁钻的临门一脚。

但这些镜头加起来也不过是十几秒的事。而在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你看到更多的是传球失误、过人被抢断、射门打飞、被绊倒、漏球等不那么精彩的内容。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只有在90分钟里反复做这些“无用功”,才有可能诞生最后进球的经典十几秒。

一位相声演员在节目里可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他为了这不到十分钟,可能要精心准备好几个月。而且这还是在他练过十几年说学逗唱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演出取消,那么幕后准备得再充分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有表演者自己知道,观众没看到。尽管如此,谁又能说不经过这默默无闻的幕后准备,就能给观众奉上最终的精彩表演呢?

由此看来,如果你决心要奋斗到底的话,就得做好99%的努力都是“无用之用”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个世界上并非事事都能等价交换。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情况,在现实中反而不是普遍现象。

古代有个“耕三余一”的经济理论。按照风调雨顺且没有人祸的理想状态,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的收入,可以获得三分之一的积蓄。农民耕耘三年,就可以积累足够消费一年的余粮。所以,古人考核政绩往往以三年为一个大周期。

《汉书·食货志》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一个太平盛世进阶路线。这样的日子持续九年,老百姓家家存有三年余粮,就达到了“登”的层次;持续积累十八年,家家有六年余粮时,就是“平”;完成了三个“登”,持续积累二十七年,家家户户都有九年余粮,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

但我们都知道,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大多数老百姓常常在温饱线上挣扎,并不能实现“家给人足”,更不用说能积攒出三年余粮了。一个天灾或一次动荡,就能让他们颗粒无收、家破人亡。

所以说,你殚精竭虑地努力打拼,不一定能连本带利全部收回。不知多少人因为畏惧这种风险,吓得直接放弃了努力,一辈子庸庸碌碌。而许多雄心勃勃的创业者,由于觉悟不足,还没等到功成名就那一天就支撑不住了。

创业有很高的风险。因此,聪明人并不奢望一步登天、一本万利。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是抱着前几年赔本的觉悟,一步一步坚持到不亏本,再坚持到开始盈利,然后才走向成功的。也就是说,在开始盈利回本之前,他们的努力随时都有可能打水漂,99%的“无用之用”瞬间都可能化为100%的颗粒无收。

但是,他们一方面以顽强的韧劲咬牙挺过入不敷出的困难期,另一方面沿着清晰可行的规划扎实前进。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将99%的“无用之用”转换成了辉煌成功,让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取得了丰厚的回报,成为世人瞩目的新焦点。

而那些轻视“无用之用”,只片面追求“有用之用”的人,常常劳而无功。他们并没意识到,那1%的“有用之用”是通过99%的“无用之用”浇灌出来的。不肯“浪费”时间、精力去做这99%,你就得不到那宝贵的1%。正如平时不思养兵练兵,战时根本没法做到“用兵一时”。

总之,你在力争上游时,别忘了三件事:

第一,不要忽略那99%的“无用之用”,那将是你获得成功的前提。

第二,不要因为怕自己的努力收不回成本而放弃奋斗,这将让你一辈子一事无成。

第三,应该通过认真的规划来避免99%的“无用之用”脱离大目标,沦为真正的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