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估自己,正确地努力

正确评估自己,正确地努力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只会浪费手头的机会。无论他们多么努力,都将脱离正轨,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当你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并采取靠谱的方法时,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韩非子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人意识到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脸,于是借助镜子来观看;智慧不足以认清自己,所以要以道理修正自己的言行。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一百次作战都不会出危险。如果只了解己方而不清楚敌方,胜率是五五分。但既不了解敌情也不了解自己,就会打一百次输一百次。

由此可见,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低估自己的能力,会让你错失良机。高估自己的能力,则会让你碰壁。但自知之明并非人人都有。

战国时的齐宣王喜欢射箭。他特别喜欢听别人说“大王,您能拉开硬弓,力气真大啊!”之类的话。他经常拿平时用的弓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则纷纷试着拉弓,次次都只拉到一半就装作拉不动了,然后说:“这张弓的力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您,谁还能用如此难拉的硬弓?”齐宣王听后颇为得意。

其实,齐宣王用的弓只有三石的力道,根本不是什么硬弓。但他一直以为自己用的是九石强弓。被人糊弄一辈子而不自知,这岂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环境大相径庭。能否成功既要看机遇,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其中,正确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是重点中的重点。这可以让我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处于劣势时,知道从什么地方追赶领先者;处于优势时,知道要堵上哪些可能导致失败的漏洞。赵襄子的逆袭人生,堪称一面很好的镜子。

有一回,晋国名臣赵简子邀请相学大师姑布子卿给自己的儿子们看相。结果姑布子卿说:“这里面没有能做将军的人。”

赵简子非常失望:“难道我们赵氏家族就这样完了吗?”

姑布子卿说:“我刚才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他应该也是您的儿子吧。”

那个孩子正是赵简子的庶子赵毋恤。赵简子叫上所有的儿子来相面,唯独把他排除在外,可见这孩子多么不讨父亲喜欢。赵简子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最后这个儿子来相面。谁知赵毋恤一进来,姑布子卿不禁起身说道:“这孩子有将军之相啊!”

赵简子疑惑地说:“他的母亲是戎狄贱婢,他怎么可能成为尊贵的将军呢?”赵毋恤在众儿子中出身最卑贱,且相貌平平,长得不太像英气十足的赵简子。所以在家族中地位很低下,也被父亲鄙视。

但姑布子卿笑道:“有天命在身的人,纵使出身卑贱也必有显贵的一天。”

从此以后,赵简子才开始把赵毋恤当儿子对待。他经常与儿子们谈论事情。正如姑布子卿所料,赵毋恤的谈吐见识最出色。还有一次,赵简子故意出了个难题考验儿子们的智慧。他声称在常山上藏有一个宝符,谁先找到就将它奖励给谁。于是大家纷纷在常山上搜寻,结果一无所获。这一次,赵毋恤的表现非常抢眼。

就在兄弟们被父亲的黑脸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时,赵毋恤站出来说已经找到了所谓的“宝符”。赵简子追问“宝符”是什么。他回答道:“从常山向下俯瞰可以看到狄人的代国。代国能够攻取。”

其实赵简子根本就没埋什么宝符,他就是在考验儿子们有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战略意图。经此一事,赵简子彻底相信了姑布子卿的话,废掉了太子伯鲁,改立赵毋恤为自己的继承人。

当时晋国由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个卿大夫家族轮流主政。赵氏与韩氏、魏氏两家关系好,与中行氏、范氏是死对头,与势力最大的智氏家族貌合神离。所以,他才着急培养一个有将军之才的儿子,以免将来赵氏被其他家族吞并。

赵毋恤出身卑微,最初并不被父亲当儿子看,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长为将才,最终得到了父亲的青睐。兄弟们的起点原本比他高,但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了赵简子的志向与担忧。在常山找宝这件事中,只有赵毋恤看穿了父亲想要灭代国的想法。这是后来赵氏家族发展的重要战略。

后来,赵简子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做了晋国正卿(首席执政大臣)。赵氏家族势头最盛,但他对勇谋兼备、作风酷似自己的智瑶(智氏家族首领)非常警惕。因为在他死后,就会轮到智瑶做晋国正卿。届时赵氏很可能被霸气外露的智瑶给灭掉。

有一年,智瑶领兵攻打郑国。赵简子生病,于是派赵毋恤协同作战。智瑶看不起赵毋恤,态度十分跋扈。

晋军包围郑国后,智瑶要求赵毋恤的部队先攻城,但赵毋恤以种种理由推脱。智瑶素来能言善辩,这次却被气得破口大骂:“你长得丑陋又懦弱怕事。赵鞅(赵简子的名字)为何选你做继承人?”

面对这番人身攻击,赵毋恤不卑不亢地答道:“我认为,一个能忍辱负重的人对赵氏没有坏处。”

几年后,俩人再次讨伐郑国。智瑶在宴席上耍酒疯,要灌赵毋恤酒。赵毋恤推辞时,智瑶故意把杯子砸到他脸上。赵氏家臣与士兵见主将被羞辱,顿时火冒三丈,纷纷向赵毋恤请愿杀掉智瑶。赵毋恤却制止大家,说:“父亲选我做继承人,就是因为我懂得隐忍。”大军回到晋国后,智瑶劝赵简子废掉赵毋恤,赵简子当然没听从。

这两个案例充分反映了智瑶与赵毋恤的性格差异。智瑶的作风类似赵简子,勇武果决,但为人张狂跋扈,非常轻视对手。赵毋恤擅长隐忍,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能正确评估自己。赵简子选他做继承人,就是看中了其超乎寻常的耐心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这个优点,恰恰成为赵毋恤后来打败智瑶的关键。

赵简子死后,智瑶做了晋国正卿,独揽大权。赵毋恤成了赵氏家主,后世称其为赵襄子。

赵襄子灭掉了父亲心心念念的代国,壮大了赵氏的家业。但智氏家族的实力比其他家族强一大截。智瑶假借晋君的名义要求韩氏、魏氏、赵氏三家各自割让一万户封邑。韩氏与魏氏明知这是借故削弱他家力量,但不敢违抗智瑶。赵襄子意识到已经退无可退,便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于是,智瑶趁机胁迫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赵氏。赵襄子清醒地认识到孤军奋战没胜算,就按照父亲临终前的嘱咐,撤退到易守难攻的晋阳城。

三家军队围攻晋阳,赵氏军民拼死抵抗。这一打就是三年。智瑶见强攻无效,就命人决开汾河水淹晋阳。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军民死伤惨重,赵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但赵襄子没有放弃战斗,派出谋士张孟谈游说韩氏、魏氏。韩氏和魏氏攻赵只是迫于智瑶的威胁,他们担心赵氏灭亡后自己也会被吞并,于是与赵氏结盟。三家里应外合,杀死了智瑶,消灭了最强大的智氏家族。在赵襄子的努力下,赵氏不但挺过了灭顶之灾,反而跻身为晋国第一大家族,为后来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赵襄子的人生充满了挫折与羞辱。但他并没放弃努力,而是正确地评估自己的优缺点,该加强的加强,该发扬的发扬,按照正确的方向与方法去努力。反观他的宿敌智瑶,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最终,被他最看不起的人打败。

这一正一反的教训,正在努力奋斗的你,不可以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