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

聪明人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

没有人是全能全知的,人生赢家也不可能占尽所有的风光。聪明人志向远大但不好大喜功。他们总是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也不让自己的人生成本超支。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像组装一个模型,按照步骤先将一个个零部件的每个子系统拼好,再逐步将各个子系统拼起来,才能最终成型。在不同阶段中,人们需要投入的时间、力量等成本各异。假如统筹得当,就能事半功倍。反之,成本入不敷出,很容易引发全盘皆输的连锁反应。

在元末之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是南方最大的三个势力。其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强。他曾约张士诚两面夹击朱元璋,未果,后来又多次被朱元璋军击败。他恼羞成怒,造了数百艘巨舰,集结六十万兵马想要消灭朱元璋。

当时陈友谅的兵力远超朱元璋。但他自恃兵多将广,想一举拿下战略重镇南昌城。谁知南昌守将打得极其顽强,陈友谅围攻整整三个月都没有进展。他得知朱元璋带援兵前来时,停止进攻南昌,率领全军东出鄱阳湖,试图以自己最擅长的水战与朱元璋的部队进行决战。朱元璋军兵少船小,激战三日损兵折将,但由于事前部署周密,再加上风向改变,抓住了机会扭转战局。经过几番惨烈的交锋,陈友谅的六十万兵马全军覆没,他本人也阵亡。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一举奠定了明军统一南方的基础。

陈友谅主要败在指挥失误。在战略决战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他仗着兵力雄厚,先是执拗地想拿下南昌城。结果不但没能攻克,反而让全军士气大衰。尽管如此,他在鄱阳湖之战中依然有着不小的优势。然而,陈友谅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反而被朱元璋打得全军覆没。说到底,陈友谅太急于求成,妄想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倾巢而出,完全没给自己留后路。结果牛刀杀鸡不成,反而让自己多年经营的基业一朝灰飞烟灭。

再庞大的疲惫之师也斗不过以逸待劳的少量精锐。所以,兵家非常重视休整部队,力图让士兵们在战斗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陈友谅那种不顾全军劳累一味强攻的做法,只会让优势局面变成劣势局面,让本来可以打赢的战争输得一败涂地。

相比之下,晋文公的做法就明智多了。

有一回,晋国决定攻打原国。出征之前,晋文公与众将士约定这一战就打七天。谁知战事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顺利。原国人的抵抗非常顽强,晋军激战七日依然没能攻克。

按照出征前的约定,最后期限已经到了。于是晋文公果断下令撤兵。有个谋士劝阻道:“原国已经山穷水尽,再进攻一阵子就能得手了。请让将士们再坚持一些时日。”晋文公却摇摇头说:“诚信是我的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丧失诚信,这不是我该做的。”于是晋军便班师回朝。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讨伐原国。他吸取了上回轻敌的教训,跟全军将士约定,不拿下原国就不返还。原国人对晋文公的气度很佩服,也意识到这次晋国要下血本了,于是放弃抵抗归顺晋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卫国人得知此事后,认为晋文公是个以诚信治国的好君主,也加入了晋文公的联盟。

晋文公不但降服了原国,还让卫国主动归顺,留下青史美谈。

在第一次伐原战争中,晋文公低估了对手的抵抗能力,错算用兵时间。如果无功而返的话,会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负担。然而晋文公克制住了再打一打的念头,声称不愿意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信用。此举进一步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敬重。

晋文公并非不想得到原国。但他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而是一定得以不违背诚信的方式获取胜利。所以,他严格遵守每一次与部下们的约定。哪怕这个约定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晋文公也不肯将自己的决策失误转嫁给部下们承担。

君臣因此更加同心同德,携手把晋国打造成为春秋第一大诸侯国。晋文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一员,地位仅次于齐桓公。

与陈友谅的好大喜功不同,晋文公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人生成本。他在每次重大行动中,都有意识地控制事态规模,绝不轻易用尽全力。这使得晋国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相对顺利地完成目标,而不至于劳民伤财。

奋斗者理想远大,追求卓越。但强烈的上进心既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也容易导致其作风变得急躁冒进。当人们越是一帆风顺时,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于是,越来越急于把各种机遇变现为胜利的果实,却忽略了目标与能力的匹配性。

春秋时的晋国由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家族共同辅政,其中智氏家族比其他三家强一大截。智伯仗着实力强大,逼迫韩氏、魏氏、赵氏割地,引发了晋阳之战。四大氏族的决战提前上演。韩氏与魏氏起初被智伯逼着共同攻赵。智伯只看到联军势力大,且没意识到韩氏、魏氏对赵氏有唇亡齿寒之心。他急于灭赵的心态最终让韩氏、魏氏反水,与赵氏里应外合灭掉了智氏家族。这就是好大喜功的过失。

智伯的宿敌赵襄子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的聪明人。

赵襄子曾经派部将攻打狄人,不到一天就成功拿下了左人、中人两座城。当捷报传来时,大家都很高兴,唯独正在吃饭的赵襄子面带忧色。旁人不解地问道:“将士们只用了一个上午就攻克两座城邑。战况如此顺利,为何您却一脸愁容呢?”赵襄子说:“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会在三天之内退潮。狂风暴雨下不过一个早晨。太阳升至中天没多久就会倾斜。我们赵氏的功德积累得还不够,一个早晨就取得了两座城邑,恐怕是败亡之兆出现在我这里了。”

孔子对这件事评价很高。他判断赵氏今后会变得昌盛。理由是赵襄子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所以不但能获得胜利,还能保持胜利。果然,赵襄子的担忧并没有成为现实。也正是他戒惧戒慎不用强的态度,才让赵氏没出什么大错,一步一个脚印地壮大为后来的赵国。

聪明人比一般人更懂得努力的分寸。这也是他们能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他们从不会脑袋一热就闷头向前冲,也不会因为进展顺利就一直保持冲刺状态。他们的努力总是有进有退,有缓有急,有取有舍。总之,竭泽而渔的事情不会做,好大喜功的念头不会有,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完成可以完成的目标,而不是超出自身能力与承受力去求全责备。正如跑马拉松一样,能控制好节奏的人才能跑完全程。那些一开始就全力冲刺的人看似很努力,其实只是在浪费自己的力气,挥霍自己的取胜资本。

总之,聪明人只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用最小的人生成本来换取更多的长远收益。所以说,该停手休整时,万万不要急于前进。否则的话,只会让我们的努力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