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不该被别人左右
你的人生不该被别人左右
别人买了一辆奔驰,你拼命攒钱也买了一辆;别人去马尔代夫的别墅度假,你拼命攒钱也去那里度假;别人得到的东西,你也要求自己必须得到,哪怕付出再多的代价。这不叫努力,而叫攀比,你已经完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并一直与周围的人进行竞争。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兄弟姐妹都想成为父母心中的“第一”,同在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职场人士无不盼望在事业上能超越同行、出人头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一生都在为胜过别人而活,无法摆脱命运推手的掌控。
然而,北宋道教宗师悟真先生张伯端在《悟真篇》里写下了一句豪气干云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这话并不是否认自然规律的存在,而是告诫世人与其笃信天命,不如修身养德,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自立、自强、自律三位一体,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必把希望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天意”,而应有方向、有规划地为自己而活。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为了某个明确目标而拼搏的人,也未必真正能为自己而活。
人是社会动物,没有人能在隔绝社会的状态下独自存活。哪怕是那些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也要靠水、电、气、网的工作人员及快递小哥的劳动成果,才能维持每一天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雄厚,都无法脱离对整个社会的依赖。
但是,没有人能代替其他人生活,每个人也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惜的是,许多人没想明白这点,总是让别人左右自己的人生。
现代社会充满了功利和浮躁。当然,也无须感慨什么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了,自然会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在于人们往往像齿轮一样被动地跟随着不断加快的节奏,很少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前面提到的攀比心态,就是其中一个具体表现。
不知从何时起,评价成功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主流价值观把收入、车、房以及奢侈品看作是人生赢家的衡量标准。你把本职工作中需要的技能练得出神入化,如果不能变现为上述事物,等于屠龙之技。你有着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品德,如果缺少上述事物,会被社会讥讽为连日子都过不好的窝囊废。古人以“安贫乐道”为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但在现代人看来,总是过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反而说明该人有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缺陷。
应该说,这些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是生存在前,发展在后。就连一向被认为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道家,也有“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的古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但过于单一化的价值观,催生了更多浮躁气息,让人们勤于攀比而疏于反思。
每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尽相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达,物质极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但有些人持单一化的价值观,只想获得那些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的东西,而不顾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今,“饥饿营销”已经成为市场上常用的商业手段。如果一款产品被广告宣传包装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进而成为一种可以供人炫耀的标志,那么该产品很可能得到市场的热捧。
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智能手机,俨然成了“成功人士”的标准配置。iPhone作为全球知名品牌,价格高于其他手机,尤其是新款刚上市的时候。尽管如此,全世界还是有无数“果粉”追捧。更重要的是,抢购新款iPhone手机的并不都是家财万贯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收入并不高的“月光族”。这就是“饥饿营销”的威力。
在物质生活不丰富的过去,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是对的。到了今天,消费观念变得多元化,特别是超前消费,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如果是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也无可厚非。可惜,很多人没有相应的财力,就想过高档生活。别人买了iPhone,他也借钱去买iPhone。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要坐享其成,这就是一种虚荣的攀比心态。这类人自以为个性十足,实则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迷失了自我。
当然,喜欢iPhone不是罪。收入虽然不高,但靠着自己的努力攒钱去买iPhone,这不能算是花钱无节制,而是一种值得鼓掌的行为。
怕只怕,不肯为这个目标去努力攒钱,只是一味借钱消费,在攀比中寻找面子。这样的人生看似轻松,其实缺乏真正的自主性。最终,只会让人们活得更累,更没有安全感。
齐国曾经有个穷人,靠在城里要饭为生。城里的人都很讨厌他,时间一久就不再施舍给他了。后来,那个人到了贵族田氏家给马医当助手,靠着劳动所得来维持生计。在当时,马医的地位非常卑微,何况是助手。所以人们常常嘲讽他:“你跟着马医吃饭,难道不感到羞耻吗?”他却说:“天底下没有比要饭更耻辱的事情了。我连要饭都不以为耻,难道会觉得靠给马医当助手为生很羞耻吗?”
这个齐国人很穷,最后也没获得成功。但他对人生想得比很多人都明白。
他不与别人攀比生活,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自己和自己比。之前是只以讨饭来填饱肚子的乞丐,后来能自食其力。这就是一种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在普通人看来也微不足道,但他至少懂得在有限的人生选择里抓住自己更需要的选项。反观有些人,通过努力也挣了一些钱,但又很快将其投入到与别人的攀比中。没有超过他人的财力与实力,但就是不想输掉面子。于是,每天都活在与周围人的较劲中。为了完成攀比目标,不断牺牲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和已有的东西。
问题是,你的人生不该为别人所左右。别人的幸福生活,只是你努力方向的一个参考,而不是你生活的最终目标。就算你事事能超过他人,也会很快发现自己内心空虚依旧。因为你只是得到了大家追求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为较劲而努力,绝对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对于一个追求最强称号的天才而言,与更厉害的天才活在同一时代简直是个悲剧。
例如,日本围棋高手桥本宇太郎原本也是一个少年成名的天才。但是,他的好友吴清源和木谷实的天赋更出色,成绩也更优异。这两个人长期占据棋坛领袖的地位。连桥本宇太郎这样的天才棋手也动摇不了他们的绝对优势。
但桥本宇太郎并不嫉妒这两位好友,也从未觉得自己活在他们的阴影下。这是因为桥本宇太郎有着自己独特的“马拉松哲学”。
20岁左右的桥本宇太郎曾经观看过一场马拉松比赛。早稻田大学的一位长跑名将一路领先。后来有个小伙子也把其他人甩在身后,紧紧跟着第一名。那位长跑名将非常紧张,时不时回头观望对手的位置。
这一幕让桥本宇太郎领悟了一个道理:做天下第一是一件非常可怜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你剩下的人生只是用来等待他人把你拉下第一名的宝座。
因此,桥本宇太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做那个辛苦受累的第一名,而是稳定在第二或第三名的位置,时刻准备赶超第一名。这样的人生既有前进的动力,又比永争第一更轻松愉快。
事实证明,桥本宇太郎虽然不是棋坛第一高手,却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他在棋局中全力以赴,但不在其他地方与别人攀比,也不和自己较劲。最终,桥本宇太郎成为那一代棋手中职业生命最长的人。比起两位早早退出一线的好友,他有更多时间来经营自己热爱的事业。
马拉松哲学中蕴藏的大智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让桥本宇太郎努力活出了精彩而快乐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这种人生完全是自己选择的,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为外物所累。反观那些沉迷于攀比与较劲的人,简直是努力不到点子上。